“心理效应”在教育督导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4 09:43:43

“心理效应”在教育督导中的应用

教育实现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教育的根本举措。为了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普惠性,我们在督导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组织管理心理学原理,充分考虑相互作用的教育评估主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心理因素,努力减少消极效应,取得了预期的工作效果。

一、督导前强化“首因效应”和“赫洛克效应

1、督导强化“首因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对“首因效应”曾做过经典性的实验研究。实验者杜撰了两段文字作为试验材料,内容是关于一个叫吉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其中一个材料把吉姆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另一个材料则相反,把吉姆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洛钦斯把被试分为四组,将这两段材料分别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示给各组被试,并要求对吉姆进行评价,测试结果如下:

这个实验表明:“首因效应”,即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工作中,要注意方法的运用,掌握好督导过程中的综合评价。

为提高督导效果,在督导中,我们注意强化“首因效应”,对督导的目的的建设、指标的全面性、程序的规范性、内容的科学性、结果的实效性等几个方面被督导学校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对督导中即将使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四套问卷的结构、内容也进行讲解和说明。这样搭建了督导人员和学校沟通的平台,奠定了督导工作良好的基础。

2、在督导中强化“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根据以上心理学实验的启示,我们在督导别重视导向性、激励性评价。督导反馈中充分肯定学校的发展和成绩,同时指出发展中的不足鼓励学校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二、督导前减少“防卫效应”和“晕轮效应”

1、在督导自评时减少“防卫效应”

防卫是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一种心理行为。人们总是对社会现实中符合自己意愿的事物加以肯定,而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东西持否定态度;总是想方设法躲避或排斥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行为是人的防卫本能。当这种防卫本能渗进了督导过程时,在自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督导对象因害怕评价结果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夸大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为缺点寻找各种借口加以辩护,千方百计使其合理化。这就是督导中的“防卫效应”。这种效应大多数是由于对教育督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造成的。

为了减少“防卫效应”,我们在布置督导自评工作时,认真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督导对象对教育督导的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避免因教育督导的误解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同时,加强督学在学校自评过程中的指导,真心实意地为学校发展服务,清除对教育督导的防范心理。

2、在督导中减少“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某些特征的过分关注和重视,从而影响了对其它特征的正确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放大效应,它把对事物某些突出特征的认识扩大到其它特征上去。当注意的事物特征与被评价的其它特征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时,“晕轮效应”产生的评价结果也许是正确的。但是被评价事物的各种因素或特征有时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被评价事物的各种因素或特征有时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时“晕轮效应”产生的评价结果肯定是不正确的。如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可能会因为对学校升学率的过分重视而影响了评价结果,出现由升学率的高低去推断诸如办学思想、办学方向不仅不具有“水涨船高”的必然的逻辑联系,有时两者还能是相悖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督导中,注意加强信息收集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督导人员不但听取校长的自检报告,听取社区对学校工作的反映,进行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与教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还增加了听课、评课的数量,使听课、评课涵盖每一门学科和较多的教师,以求多渠道掌握和验证信息,准确把握学校工作总体状况。同时,督导在做法上减少了“晕轮效应”。

三、督导后减少“文饰效应”,延续“社会助长效应”

1、督导后减少“文饰效应”

“文饰效应”是因为不能正视评价结果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效应。教育督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督导对象相关工作的准确、全面、客观判断,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缺点和差距,明确以后的奋斗目标,不断去完善“自我”。但是,以往的督导中,有一些督导对象不能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或归因于主观以外的客观原因,或否定结果,或归因于主观以外的客观原因,或否定结果的应有价值。这种态度必然影响教育督导功能的实现。这就是督导工作中的“文饰效应”。

为了减少“文饰效应”,督导一方面集体讨论认真分析向学校反馈的督导结论,使其做到客观、公正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同时,对存在的问题,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原因,使督导对象对评价结论能乐意接受,进而对存在的问题归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将督导结果在网上公布,使关心学校发展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对学校发展的评价结果,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去。综合督导提出的存在问题不在是仅供参考,而是必须改进,发展性建议也要复查推进的程度。这样,督导的实效性更加凸显。

2、督导后延续“社会助长效应”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结果表明,单独记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里=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由此发现了“社会助长”现象。

督导由此产生了“社会助长效应”。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督导的优越性。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督导应有的职能。

上一篇:浅谈新型教学理念下如何构建自主探究教学 下一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