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探究

时间:2022-06-04 05:01:52

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探究

【摘要】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本英文张爱玲小说问世却未能如愿出版,到本世纪初英译张爱玲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西方英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本文探讨了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了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英语世界 传播

一、21世纪前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1952年,张爱玲的第一部英文小说The Rice-sprout Song《秧歌》由美国司克卜纳利公司出版。《纽约时报》、《星期六文学评论》和《时代》周刊都对该书的出版做出了评价。然而,《秧歌》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出版社也没有再版。1957年,美国戴尔公司和司克卜纳利公司分别拒绝了张爱玲自译小说Naked Earth(《赤地之恋》)和英文小说Pink Tears(《怨女》)的出版。时隔14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中国二十世纪小说选编》中收录了张爱玲自译的被誉为其“终身成就”的《金锁记》。至此,20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画上了一个句号。

二、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之路

要论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首先要提及一个人,那就是李安。2006年,国际知名华人导演李安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拍摄完成并于次年成功上映,获得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同年12月,《色・戒》又获得美国电影金卫星奖的最佳外语片殊荣。由此更多的英语世界的人们开始认识张爱玲这位中国作家,开始关注她传奇式的人生和作品。

电影《色・戒》拍摄的同年,《纽约书评》决定把张爱玲作品集作为“经典图书”出版。研究张爱玲文学的美国学者Karen S. Kingsbury作为张爱玲小说的英译者,当时已在汉语环境中生活了近二十年,在香港大学翻译杂志《译丛》和《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集》上发表过其英译的张爱玲作品和有关张爱玲作品的评论文章。

此次由《纽约书评》出版的英译张爱玲作品集共收录了张爱玲的6篇短篇小说,除了新译的《倾城之恋》,其中还包括Karen S. Kingsbury的4篇译文:《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封锁》和《白玫瑰和红玫瑰》,以及张爱玲自译的《金锁记》。作品集用《倾城之恋》作为书名,于2006年10月出版。《纽约书评》在欧美出版社中声誉极高,由该社出版发行张爱玲作品,对于张爱玲文学走向世界来说是个极具意义的里程碑。向来以选录标准极为严格而在英语文学圈影响巨大的英国企鹅经典文库,于2007年12月收录了Karen S.Kingsbury英译的张爱玲作品集 《倾城之恋》。

Julia Lovell(蓝诗玲),是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历史和文学教授,著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翻译家,出版过多部中国题材的著作和译作。她将张爱玲比作中国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并指出优秀的中国文学同样具有普世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发掘一国历史的简单窗口。电影《色・戒》上映的同一年,Julia Lovell 出版了其英译的《色・戒》(Lust,Caution:The Story),由Anchor Books 纽约兰登书屋发行。在Julia Lovell看来,张爱玲构思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1979年才最终出版的《色・戒》,是对大陆主流批评界的响应。《色・戒》英译本的出版和电影《色・戒》的上映相得益彰,把人们重新带回20世纪40年代初的上海,让英语国家的读者们深深感叹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的才情。

三、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广泛传播的原因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浪潮

2005年,英国企鹅现代经典文库首次收录了一部中国小说:钱钟书的《围城》。有评论家指出,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极为重要的一步。Julia Lovell随即在英国 《卫报》刊出长文,以Great Leap forward()为题追溯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西方的历史。老舍、巴金、鲁迅、沈从文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陆续被英译并出版。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象绝不是独自出现的,而是在中国现代小说西进传播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2、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现代文学的中国学者的努力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其间涌现出许多致力于发掘和传播中国优秀现代文学的中外学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西进传播浪潮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中国学者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当属夏志清。奠定夏志清在西方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地位的是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出版。西方学者和学生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皆来自于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Karen S. Kingsbury和Julia Lovell都曾表示,她们对张爱玲的了解是从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长达42页的论述开始的。

李安是推动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不可忽视的力量。张爱玲的文字向来被称为拥有独特的电影表现语言。她的小说一再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搬上荧幕,却一再遭受议论,即使对于李安这样一个国际知名导演来说,把张爱玲的作品拍摄成电影也仍然是一个挑战。他选择用电影的语言诉说张爱玲文学,这激起了英语世界人们对张爱玲笔下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3、致力于发掘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国家学者的努力

谈及致力于发掘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国家学者当提到三个人: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Julia Lovell 和Karen S. Kingsbury。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Howard Goldblatt翻译过包括老舍、巴金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2008年被企鹅出版社买断的《狼图腾》三个英译版本都出自Howard Goldblatt之手。Julia Lovell是被Howard Goldblatt 称为和他一样“也许仅有”的英美国家专门翻译中文作品的翻译家。她曾在英国《卫报》以Great Leap forward()为题追溯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西方的历史,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上影响甚微的原因做了分析,指引英语国家的读者们发掘中国文学在传递中国历史文化之外的纯粹的文学意义和美学价值。当大多数人说中国现代文学不如中国电影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的时候,Julia Lovell的 《色・戒》英译不仅回应了同名电影的上映,更是把英语国家观众的视角更加深入地引向张爱玲的现代文学作品。美国女学者Karen S. Kingsbury深厚的汉语理解力和对张爱玲原作的深刻领悟力,使她的翻译给读者带来了还原原作的感官刺激。正是有了Karen S. Kingsbury这样痴迷于张爱玲文学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作为张爱玲作品的译者,张爱玲作品才迎来了英译的高潮,才得以顺利地在英语世界中实现自己的文学传播价值。

4、无法降温的“张爱玲热”和“爱玲产业”

1984年,台湾《读书》和《收获》杂志同时刊登了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由此引发的“张爱玲热”持续至今三十多年依然未减。1995年张爱玲逝世后,“张爱玲热”曾经达到过一个高点,电影《色・戒》把“张爱玲热”再一次推向高点。“爱玲产业”伴随着“张爱玲热”蓬勃发展,这无疑刺激了国外市场对张爱玲作品的需求。于是,作为扩大和顺应国内“张爱玲热”的一部分,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四、英语世界张爱玲小说传播产生的影响

1、推动了英语世界中国现代小说的传播

英译张爱玲作品集《倾城之恋》和《色・戒》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现代小说英文版张爱玲一章的空白。张爱玲作品集被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收录,成为继《围城》之后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的又一里程碑。张爱玲的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人眼中文学地位和美学价值的提高。

2、凸显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价值

张爱玲给世人描绘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图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中,张爱玲笔下的都市人有着新旧社会转型时期无异于社会形态变革的复杂心理和价值观。张爱玲文学共融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渗透在小说中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因子,随着21世纪初英语世界张爱玲小说传播的兴起在西方社会浮出水面,凸显着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播价值。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使用、苍凉的文风和美学体验以及女性主义的独特文学视角,无不显示着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价值之外更为突出的纯文学研究价值。张爱玲小说的传播热潮必将把英语国家学者们的眼光引向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价值。

3、为汉语英译及其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拓展空间

季羡林先生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寻求整体的综合的东方文化之路,会使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饱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基底的张爱玲文学必然要在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够被更好地译为他国语言。21世纪初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只是英译张爱玲的一个开端。这也将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创新提供更多译本研究资料,为汉语英译及其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拓展空间。

4、推动了国内“张爱玲热”和张爱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07年,电影《色・戒》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8年,《倾城之恋》被改编成电视剧。2009年2月,曾被张爱玲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小团圆》由台湾皇冠出版社“违规”出版。今年4月,张爱玲备受瞩目的英文小说《雷峰塔》(Fall of the Pagoda)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取得的认可和获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内“张爱玲热”的继续升温,推动着张爱玲研究向更加深入的领域发展。

五、英语世界张爱玲小说传播的前景预测

李安带给西方世界的张爱玲电影才《色・戒》一部。已经英译出版的张爱玲小说也只有6篇。相对于张爱玲高产出的文学作品而言,21世纪初英语世界的张爱玲小说传播现象只是英语世界了解张爱玲的一个开始。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张爱玲小说传播可能会变得更加热烈和多样化,更多的学者和译者也许会借助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高潮,英译更多的张爱玲作品,促进新的传播高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4

②刘澍、王纲:《张爱玲的光影空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33

③清秋子:《爱恨倾城小团圆》[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④冯祖贻:《百年家族 张爱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⑤Karen S.Kingsbury and Eileen Chang,Love in a fallen city [M]. New York: NYRB Classics,2006

⑥葛浩文,《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 [N].上海:《东方早报》,2009,4,10

⑦刘绍铭,《倾城之恋》[N].台湾:《苹果日报》,2007,1,14

⑧刘绍铭,《色・戒》[N].台湾:《苹果日报》,2008,1,6

⑨刘绍铭,《爱玲小馆》[N].上海:《东方早报》,2009,5,10

⑩Dan Bloom,Eileen Chang finds a new voice [N].2006,10,15:19

⑾Julia Lovell,Great Leap Forward [N]. London: Guardian,2005,6,11

(作者:许石君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韩江洪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上一篇: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相关经济价值 下一篇:浅议《小艾》的艺术结构及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