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4 03:54:06

问题情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科学分析。要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化学实验;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51-02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实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实验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1 巧用趣味性实验,创设概念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现象、原理、化学规律等,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和研究。巧妙运用趣味性实验,把学生从看有趣的实验现象,变成油然而生地去研究,由质疑问题本质,自然而然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把学生情绪高涨地引入化学的自由天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自制“水果电池”的小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科学组合,制成“原电池”。具体操作是把长度、宽度相同的锌片和铜片插入西红柿中,要求插入的深度相同,并与日常的音乐生日贺卡相连接,构成“原电池”。这样引出概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富有趣味性,更为学生理解原电池两极的化学变化奠定基础,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时时处处与化学打交道,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2 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实验,创设原理情境,培养学生解决身边化学实际问题能力

日常生活经验实验,学生都比较熟悉,也很好奇,但一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了解问题的表面现象,不能够深入理解问题本质。教师可以将那些与学生经验有关,能吸引并引起学生思考的现象,借助适当的实验呈现于课堂之中,并由此而创设原理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化学。

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先请一位学生手持灭火器扑灭火焰。问题设置:CO2气体及白色浑浊物质说明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那么,这两种盐溶液混合后是怎样反应的?讨论并得出结论:盐溶液中的Al3+和HCO3-分别与水中的OH-、H+的结合,破坏并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生成CO2气体和白色沉淀物Al(OH)3,使反应得以充分进行。引导学生用方程式写出反应原理。这样不仅解释了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而且能够顺其自然引出“盐类水解”,使整节课结构完整,环节流畅。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产生原理,学会用化学原理去指导生活实践。

3 开展探究性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演示性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因此,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边实验边探究。通过创设层次性问题情境,由简单到复杂,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打破砂锅问到底”,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理解过程,便于他们对问题的接受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SO42-离子的检验为例。

问题1:请学生根据SO42-的溶解性,设计一种简便方法来检验待测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SO42-。学生甲:向待测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待测溶液中含有SO42-。学生乙:甲不够严密,若待测溶液中含有CO32-,也有白色沉淀,还应向沉淀物滴加稀盐酸溶液,若沉淀溶解则无SO42-,不溶解则含有SO42-。

实验一:试管中取少量AgNO3溶液,然后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HCl溶液,沉淀不溶解。

问题2:实验一表明实验方案一还不够严密,因为Ag+与Cl-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物,且不溶于稀盐酸,如何排除待测溶液中Ag+干扰?学生丙:将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待测液中含SO42-。

实验二:试管中取少量Na2SO3溶液,然后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HCl溶液,沉淀不溶解。

问题3:实验二表明实验方案二也不够严谨,因为白色沉淀物BaSO3在酸性条件下被NO3-氧化成BaSO4沉淀,也不会溶解,如何排除待测溶液中SO32-干扰?学生丁:向待测溶液中先加稀盐酸,然后滴加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

实验三: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溶液,然后滴加稀盐酸,震荡试管,无明显显现,再滴加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问题4:此方案是否可行,说明理由?讨论得出结论:实验方案三可行,因为先加稀盐酸进行酸化,可以排除溶液中Ag+、CO32-、SO32-、PO43-等离子的干扰;再加Ba2+,若此时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从而推测待测溶液中也一定含有SO42-。

通过层层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开放自主性实验,创设个性化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实验就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器材或者材料,亲自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过程。如设置问题:学生做Na2O2与H2O反应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了氧气的生成情况,并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发现溶液先变成红色后马上又褪色,是什么原因呢?分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Na2O2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有的学生认为是Na2O2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电离出Na+和O22-,O22-与H2O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H2O2所致。确实如此吗?

【方案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Na2O2粉末,再加入少量水,直到Na2O2固体完全反应为止,然后滴加酚酞试剂。实验现象:先变红色后马上有褪色。

【方案二】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加入少量30% H2O2水溶液。实验现象:先变红色后马上有褪色。

【方案三】取少量Na2O2加入到试管中,加水到Na2O2反应完全,并且无气泡产生为止,再加热该试管,经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实验现象:变红色且不褪色。分析讨论,得出结论:Na2O2与H2O反应后,加入酚酞变红色后褪色的根本原因是溶液中未分解的H2O2所致。

通过自主性实验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与智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宏玉.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1(1):107-109.

[2]孟艳.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11(78):187-188.

上一篇:普林斯顿大学夏普罗校长的治校实践 下一篇:紧扣读字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