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应然之路

时间:2022-06-04 02:26:25

浅析当前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应然之路

[摘 要] 生命教育旨在保存自然生命,提升价值生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生了偏差,将生命教育等同于生命保全或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与道德的关系更是纠葛不清,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全人”的教育同时接受道德的约束和考量。

[关键词] 生命教育;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67-1

“生命教育”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其理论亦更加丰富,相比之下,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频频发生自杀,行凶伤人等践踏生命的行为,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命教育研究已成为教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生命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教育,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将生命教育视为教育内容,强调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另一种是将生命教育视为价值引导,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学会过文明的生活。无论哪种观点都涉及到自然生命的保全和价值生命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境。

一、当前生命教育的误区

(一)生命教育之于生命保全。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在不可改变的天荒人祸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渺小被暴露无遗,在这一刻人们忘记了金钱、地位、权势等一切“身外之物”,将焦点集中到最原始、最本初的生命之上,也就是在这一刻人们才清醒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体会到“活着比什么都来的真实”的真正蕴意。灾难过后,国家和舆论都将视线聚焦在“求生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校开展各式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在灾难面前保全生命,如何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胜出。然而,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似乎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范美忠在灾害面前完美的保全的自身的生命,可是为什么人们会指责他,媒体为什么会大肆批判他的行为呢?难道在灾难面前保全自身的生命安全有错吗?

(二)生命教育之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以及故意伤害他人行为的频频发生,人们将其归结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武断的认为学生对生命缺乏珍惜,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最终导致自杀行为。特别是当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各种升学考试压力以及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和关心,青少年的各种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舒解,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合理的排解不良情绪,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量的讲座和专题活动帮助学生有效管理自身情绪,有些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保全生命的目的。

(三)生命教育之于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状态。一种是: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将生命教育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认为无论是青少年犯罪还是其表现出来的人性淡薄,都是由于道德教育的不彻底所造成的,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案,以文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拯救学生情感的“沦陷”和人性的“堕落”。另一种是:认为道德的种种规范束缚了人性的自由,不利于生命的灵动和发展,因此在生命的保全中决口不提道德,生命教育对献身、舍生取义等传统美德充满疑惑和惶恐,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的同时也悄悄的将勇敢、舍己为人的美德偷偷拿去。

二、生命教育的应然之路

(一)生命教育应是“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兴起主要源于自杀行为以及故意伤害行为的高发,提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但生命教育远远不能停留在保全自然生命的层面上。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具有区别与动物的社会属性,因而人的生命不仅包含动物性的自然生命还包含具有社会性的价值生命。生命教育提倡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固然没有错,但是更不容忽视的价值生命的提升,不仅需要思考“怎样活着”的问题,更应当反思“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的更有意义”。生命教育应当是“全人”的教育,在教育学生爱惜生命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活着得目的,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过有意义的人生。

(二)生命教育应经受道德的考量。生命教育以人的自然生命为出发点,首先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自然生命的保全与生命的价值提升二者不能共存时,该如何抉择?当个体自身的生命存在和他人的生命保全发生冲突时,又该如何选择呢?生命教育不可能停留在保全自然生命之上,更不应该为保全生命而将传统美德悄悄抹去。倘若每个人都为保全自身生命而活,那么灾难面前,谁去舍生取义?那样我们有的就不是一个“范跑跑”,而是无数个“范跑跑”了。倘若每个人都为保全生命而活,那么民族危亡关头,谁来保卫家园?生命的可贵不单纯在于其所特有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行性,而是因其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所创造的崇高的价值,生命贵在其所闪烁的人性的光辉。生命本身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最终标准,生命教育不能也不该抛弃道德、善及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江苏:苏州大学,2007.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孔令新.生命教育的误区及正途[J].江苏高教,2012.

[47]李颖.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作者简介:汪夜霞(1987-),女,汉族,安徽池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上一篇:萧红、迟子建散文创作的儿童视角比较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技术模拟的团体操设计三维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