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文学授课新论

时间:2022-06-03 09:23:09

文化视角文学授课新论

【摘要】文学授课的作家背景介绍和写作特点分析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对文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改革的方法之一是从文化视角去讲文学课程。以文化补白、文化嵌入、文化丛、文化碰撞和文化高地的新模块文学教学让学生从文学课中汲取更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文学背后的东西——文化。

【关键词】文化视窗;新模块教学;多元智能化教学

一、前言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胡文仲、孙有中,2008:141)“英语专业怎么办?”办法之一是在英语文学课上做文化导入,以“少而精”(孙有中,2008:前言)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补白、文化嵌入、文化丛和文化高地的方法进行文学教学的文化导入来“医治”罹患:“思辨缺席证”(黄源深,1999)的“英国病人”,解决我们的学生“没文化”的问题。(孙有中,2008:110)的问题。下面是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部分文学课表。

二、新教学模块

Table 1 Curriculum/(课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其莘教授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作者加)要特别注意语言背后的东西。教学中,老师的教材选择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亚的课程内容为例。十四行诗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区别作文化嵌入。2.文化补白:《哈姆莱特》中俄狄浦斯情节可以用文化补白。3.文化丛:《威尼斯商人》中犹太教的历史用文化丛并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吝啬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莱的《西风颂》里的“west wind”在汉语里是贬义,让学生进行文化讨论。5.文化高地:把文学中与文化有关的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文化补白/嵌入/文化丛的新模块教学,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summer译成夏天有争议。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所以产生碰撞的翻译值得学生深思。

在讲杰克伦敦的作品《马丁·伊登》时老师用文化补白的形式把中国文化老庄的“不得已”与美国的首创精神进行文化嵌入然后进行比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和《生火》,然后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较量等哲学内容置于精神高地进行文化补白。《马丁·伊登》这一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课。两周后,老师在课上问学生:哪种文学课你们最喜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从此文化视窗里的文学景象以文学课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诞生了。教师挖掘出了多维度的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论文写作和收集的数据来看,学生的思辨能力确实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见成效。

三、数据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问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问卷模板,稍加修改。问卷班级为2007级9-14班非师学生。有效问卷116份。

从表2中看出通过文化视角下的文学讲课,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了。73.3%的同学发现有文化冲突。93.1%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学感到文化错误让他们最不舒服;而59.4%的学生认为多数的文化错误出现在书面语言中;在问到《马丁·伊登》和《热爱生命》这两课的效果时,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鲜,C.获得更多本国文化知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表4中居首位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占38.7%,其次是与外国人交谈占26.7%,学生在校园里有许多机会和外籍学生交流。表2从学生反映语言交流的错误显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错误,远远高于其他各项。从这一点看出我们给学生开的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太少。通过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学实验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识来提高它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个不小的教学飞跃。

四、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背后的东西——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文学课程的文化导入。达到“道”的途径正是“器”。(高一红,1999:137)。胡文仲教授指出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器”(作者加)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胡文仲,2008:8)“道”与“器”的结合是培养语言的“使用者”的根本出路,更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交际’的英语教学才是真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之土壤。”(王爱莉,2009:139)

上一篇: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 下一篇:中文在线:一支在数字出版领域领跑的“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