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透视

时间:2022-06-03 07:01:03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透视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十多年来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合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本质和指导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仅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合坐”,而没有达成“合作”学习的效果,编组随意,任务随意,时间随意,交流随意和评价随意。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建组合理,职责明确;任务合理,要求明确;进程合理,控时明确;组织有序,加强引导和合理评价,指向过程。

[关键词]合作;合坐;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17-04

[作者简介]刘勇(1977―),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九龙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表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误解,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最好、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回顾新课程改革走过的这十多个年头,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节课上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热闹场面。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合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本质和指导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仅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合坐”,而没有达成“合作”学习的效果。把“合作”等同于“合坐”。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学习从“合坐”走向“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的“合坐”现象

课堂教学中的“合坐”现象常常表现为:教师提一个问题,四个同“坐”在一起的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指名(通常是举手的优等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这样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互赖的关系,缺乏生生间、师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缺乏明确的小组成员个体责任,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说来,课堂教学中的“合坐”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组的随意性

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要是打破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就行,拉拉桌子,把课桌合并起来,排成方形、圆形或马蹄形等,学生围坐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组,这就组建成了合作学习小组。这样的编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完全没有考虑到各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同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小组全组都是学优生,而有的小组全组可能都是中等生或学困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人人都争着说,结果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小组却没人肯说,推来推去,最终也没有真正交流起来。凡此种种,都跟小组合作学习中编组的随意性有很大的关系。

(二)任务的随意性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凡是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绝大部分都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有些任务非常简单、学生完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也交给学生去讨论。学生养成了应付合作的习惯,只要让老师看到彼此之间“咬耳朵”,然后抱臂坐正就表示合作完成了;也有的合作学习过程,老师提出了合作的任务,没有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就直接要求学生去合作,学生只能围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合作;或者老师提出的合作要求太多、太碎,投影屏幕上呈现的一整屏全是要求,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时间的随意性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仅仅是用来调控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学时间不足,教师就有重点地参与到个别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帮助这一小组找到正确答案,一旦教师让学生“打好埋伏”以后就立即终止合作。但有时,不少学生刚刚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被老师紧急叫停,留下了遗憾,浇灭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滋生了敷衍、应付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果教学时间过多,教师参与完这一小组的合作,再转到下一个小组中去参与讨论。名义上是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实则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把多余时间“耗”掉,结果导致有的小组探究早已结束,无所事事,有的干脆就聊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

(四)交流的随意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种交流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1.交流顺序的随意性。教师没有明确交流的顺序,有的小组成员之间争着抢着要先说,有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推让没人愿意第一个说。2.交流音量的随意性。有的小组一旦开始交流,就肆无忌惮地大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结果小组之间相互影响,只知道有人在说,但说的是什么却听不清楚。3.大组交流汇报的随意性。指名汇报的同学,往往表达的是他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把全组的观点进行统整总结后向全班汇报。

(五)评价的随意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1.教师的评价方式一成不变,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和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浮躁求速,扼杀了学生的不同意见。2.教师的评价指向学生交流汇报内容的正确与否,缺乏对学生合作过程、合作能力和合作质量的过程性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有效做法

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的“合坐”现象,笔者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建组合理,职责明确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合理建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而分组又是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因素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必须着重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一方面,人数结构合理。一般地说,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至于课桌拼成什么形状,可根据教室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另一方面,认知结构合理。小组成员中,优等生和学困生各1人,中等生2-4人,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于变化的“橄榄”形。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学习发展为互助互学,齐头并进。

2.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员、操作员、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等。要让学生明确各个角色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特别是小组长轮流当,人人平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有主人翁感、成就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二)任务合理,要求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宜。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任务,把握合作学习契机,同时还要提出简洁明了易操作的合作要求。

1.合作学习任务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当个人无法完成操作时;学生个人思考和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问题答案开放不唯一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启发。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教师发给学生一张学案纸和一些大小不一的圆片,学案纸上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课堂上,教师讲明实验要求后,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测量。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合作操作,因为在操作过程中一个人难以完成。这时,学生经过合作动手测量,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的合作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他们学会了分工合作,懂得了先操作什么,再操作什么,明白了只要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2.明确简洁的合作要求

具体明确的合作要求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还要简洁明了,可以借助文字、图形、符号言简意赅地描述合作学习要求。例如,有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时提出的小组合作要求(如图1):

活动要求:

1.四人小组进行摸球活动。

2.每次摸一个球,记录后放回口袋,搅匀后再摸。

3.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表1中,合计后填入表2。

4.从1号开始,每人摸7次。

合作要求有4条,再加上两张表格,一整屏要求呈现在屏幕上,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很难对合作要求理解到位,从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后来,教师根据合作学习的要求改进了图的形式(如图2):

图2

就这样,通过小组座位图和布袋图以及寥寥几个字就把合作学习的要求简单明了地表述出来。小组各成员的操作要求一目了然,学生操作起来目的性更强。

(三)进程合理,控时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保证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可是怎样才能保证既让学生充分进行合作学习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有效地控制好合作的时间,不至于在无休止的合作中浪费时间呢?笔者在听课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一种“中间的笔”技术。

“中间的笔”是来自于国外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技术。在小组中间放一个笔筒,笔筒里准备红、黄、蓝、绿四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分别表示小组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四个组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交流和合作,当一个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得到其他三人的评价后,就把属于自己的那种笔放入笔筒里表示发过言了。当所有的笔都被放在笔筒中,就表示这个小组的活动结束了。当然,每个小组中所有的笔都被放在笔筒中,就表示全班的活动都已结束了。这种技术既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确保合作过程的高效。采用这种技术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笔的颜色,要明确和熟悉活动的开展流程,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组织有序,加强引导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交流的无序状态和相互干扰状态,教师要重视合作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如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不符合合作规范的行为,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经过长期的合作技能训练,学生的交流就会达到有序状态,学生交流时的音量自然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小组合作结束时,小组长要及时组织大家对记录员记录下来的发言进行反思,形成小组观点,再由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发言人汇报完后,其他组员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师在组织交流汇报时,更要注意加强引导,变“哪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为“哪个小组来向大家汇报”。全班交流时,先让小组发言人汇报,再让小组成员补充发言,再引导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和辩论。

(五)评价合理,指向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还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合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指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方式,准确地对学生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质量和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主探究阶段、合作学习阶段、整合答案阶段、交流汇报阶段这几个过程进行反思。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对其本质和方法的准确把握。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和改进,才能真正发挥这一学习方式的作用,而不是用来装点课堂的“摆设”。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高苏青.莫让“合作”变“合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

[3]张海燕,吴红梅.“伪合作”,值得教师关注的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上一篇: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地方财政稳定增长机制研... 下一篇:思想孵化:一群人共同孕育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