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时间:2022-06-03 05:40:19

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一场新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中提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无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笔者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了探究式学习实践,感觉收获颇多。

一、中如何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式学习

1、设计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设计良好的氛围,时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对周围许多有关现象的兴趣。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考和产生探究未知的愿望。例如在讲混合物分离时,教师先设计问题情境:“假如你母亲不慎将一包白糖与一包食盐混在一起了。你如何帮她分离?”同学们立即情绪高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然会印象深刻。

2、恢复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一些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旗帜下,实验往往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因此,开展探究式学习就应注意恢复实验的探究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

例如在做完“测定溶液的pH值”的实验后,先分组讨论该实验的现实意义,再确定实验的目的,研究实验的步骤,在讨论成熟的基础上,让他们去分组测定学校周围的农田土壤、橡胶厂周围的河水及雨水等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办法。最后,指导他们写出调查报告。这种运用书本知识,结合农业科技和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上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多设计以社会、生活热点、科技发展、实际应用、学科综合为背景的探究题目加以训练。

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摒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形成不拘泥、不守旧,勇于创新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收集与设计一些以生活实际、新科技成果、新能源开发、实际应用为背景的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的设问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的。这样,学生的答题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探究的过程。

二、问题与思考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往往从小学起就形成这样的观念: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他们习惯了一切都由老师安排好,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循规蹈矩。到了中学,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改变这种现象常常事倍功半。因此,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应是全社会、各级学校、全体教师的职责。

2、学生的科学探究必须循序渐进。

新课程目标是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要把科学探究摆在合适的位置,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切忌“ 一刀切”。不能今天开展探究式学习,结果就把什么东西都搞成探究,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忽略“三基”学习。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和接受能力,千万不要把学生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要循序渐进。

3、注意摆正教师的地位。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亦即改教师做为学生做。但当出现困难或不同意见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并帮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不可放任自流。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便利,如开放实验室、图书室等。

4、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而导致上课时间不够,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常出现能力不均的现象和渴望不同的现象。还会因许多学生的兴奋和激动而引起课堂上的“动乱”,也会有一无所获、实验失败的可能。

5、教师自身应加紧“充电”。

教师为了诱导学生探索某一问题,不仅需要有精心的准备,还需要有更深的知识素养,具备高超的应变能力。在这方面,无章可循,所以需要教师多参加教研培训,既要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要亲自尝试一些探究性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本人的这些粗浅体会,能给同行们一些参考,引起共鸣。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投身到教改的洪流中来,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2、赵呈林 初中化学“自主实验”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年1期。

3、吴俊明 刘敏 更新课程观念 搞好课程改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年1期。

上一篇:如何看待减负 下一篇: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