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中式门窗木格的现代美

时间:2022-06-03 12:26:39

浅谈传统中式门窗木格的现代美

摘 要:本文由现代中式室内设计案例引出“中式木格”这个古典元素,从探寻“木格”语言的源头,了解“中式木格”在中国古建筑中的艺术美,到“木格”语言成为现代室内装饰的独特语言。如何运用“中式木格”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打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风”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中式木格;新中式;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03-01

一、中国古建筑中“木格”语言的探源

中国建筑结构取法及发展的特征,“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匠师即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运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后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寺佛塔建筑内开始遍于全国。此时期的建筑门窗,今多见之于佛教石窟。隋唐时期,佛道教建筑极盛。这一时期的门窗多见于佛教建筑,门的做法以板门加铁门钉为其特色。窗以直棂窗为主,这种窗的制式为后世江南居民沿用。宋代的门窗制作,也愈趋成熟,制作工艺也愈加规范。门窗制作方面,“江南民居窗格纹样,较北方精致纤巧,颇多图案极精。”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的门窗设计与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琳琅满目,成熟雅致。

二、中国传统木格语言的魅力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门,最初是大木门板,叫做板门,板门在不迟于战国先秦时代就产生了,直至目前仍在广泛使用。隔扇要出现得晚得多,一般认为起源于宋代,也许更早一点,而宋朝是隔扇广泛使用的时期。隔扇,又可以说是窗又是门,是门与窗的结合。隔扇可以任意装卸,用来分割天井与厅两个空间,也可以作窗和隔断。

中国人对于窗户的装饰,完全显示出一种高雅灵动的趣味,闲适而从容,简约而精致,当窗临风,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中国建筑门窗的设计有几点值得把握:第一是“借”,移竹当窗,当窗如画。第二是“简”,简而不漏,明透高雅。第三是中国传统门窗的装饰设计,讲究人、自然和窗子的和谐交流。门窗可谓建筑的眼睛,或处深宫大院,或处寻常巷陌,或在塞外边陲,或在江南烟雨;或宁静慈祥,或深邃沧桑,或凝目相望,或顾盼生辉,在喧嚣的尘世中,如同追忆,如同召唤。

三、中国传统木格——现代室内设计的特殊语言

“中式木格”构成形式具有独特的装饰性,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在装饰中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图案和题材,寄托着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寓意,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悠长。我们把古建筑中的隔扇,窗棂引用到了现如今的现代装饰风格中,它在现代室内的装饰的运用可以是隔断或家具组成,也可以是吊顶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这些在现代室内装饰中我们都称其“中式木格”。现代装饰中的木格内部组合形状是用木条拼成的各式花纹和图形,形状可以是隔扇形式的室内装饰隔断,也可以是形状各异的窗棂。随着时代的变迁,木格图案的构成形式和轮廓会有所改变,不变的依然是它集本体功能、象征意义,成为中国现代中式装饰风格中可圈可点、可赏玩、可品味、可深思的元素。现代“中式木格”由于其独具魅力的形态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景仰,现在已经从古建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并且由最初的一种建筑外观样式发展到室内从而成为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独特魅力的符号。

“中式木格”之美,首先在于其特有的节奏感:宽与窄和实与空的对立统一,各种平面图案纹理通过木格的相互交错展示出韵律感,渗透着典型的苏州园林式的“漏”“透”的缩影,体现出古朴淡雅沉稳的古典意味;其次在于它将功能性和灵动性有机地、自然地融为一体。在中式装修风格中,中式木格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空间装饰上可作为隔断、瓷砖、壁纸、吊顶,花窗、背景墙以及各种家具设计等,在充分满足各自功能性的同时又为整个家居空间增添一抹浓郁的民族风情,演绎出古典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中式木格这一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由室内设计师创造性的运用,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又不失古朴的意味。利用“中式木格”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使用中式的或简约的屏风或窗棂等,使整体空间富有层次感,又与传统的中式风格明显地区分开来,体现出亲近自然,朴实简单而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像中式窗棂、方格造型、屏风,吊顶,背景墙以及各种工艺品等家具设计展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急需要一个静谧祥和的家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现代中式室内设计恰巧给中式木格以一个展现其独特魅力的空间,以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既能感受到传统园林建筑构件的古朴典雅又处处传递着现代气息,将古典语言以现代手法诠释,将传统理念中的“和”,“蓄”与现代追求的“个性”完美结合,使得家居装饰更具灵性。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上一篇:试论军校学员听课能力的提高 下一篇:原生态视角下的校园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