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探究

时间:2022-06-02 04:43:42

科学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探究

【摘 要】确立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五个切入点,指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采用科学的实施途径,并给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科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4-02

素质教育是围绕着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质这个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发展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而言,素质教育摒弃了只注重知识培养的做法,开展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性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品质人才。

可以说,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省,是追求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协调一致的实事求是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追求合理化、科学化的一个科学命题,因此要切实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追求其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完善大学生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或者离开父母不能生活的懦弱儿。大学生要真正能立足于社会、奉献于国家,就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出色的身体素质、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纯熟高超的业务技能。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要通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生身上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举国工程,需要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地全面展开。这项工程从娃娃抓起,到他们读高校的时候,很多素质已经具备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容易开展。然而,现在的事实是,虽然绝大多数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很少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这就使得高校几乎成了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就是说高校承担了素质教育的压力,而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针对这个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五个切入点展开。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但衡量人才的第一要素应该是德行和操守,而非业务能力。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多年的初等教育,但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往往以考入名校为第一要义,道德教育不受重视。很多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以金钱物质为追求目标,道德素质不高。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德育的开展,只有大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胸怀爱国之心,以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为己任,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才有意义。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长期的家庭溺爱,很多大学生无法承受各种挫折。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这种情况的负面效应就更加显露。他们无法和同学友好相处,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极易出现自闭症和精神抑郁症。走上工作岗位后,领导和同事的任何质疑都让他们感觉到莫大的羞辱,于是跳槽和辞职,严重的甚至自残生命。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必须开展而且要重点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协作能力的培养。人是社会化动物,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独善其身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都和其他人员或社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际的成功。即便你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也必须通过和他人或者团队的协作才能实现。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中需要增设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

(四)业务能力的培养。在任何时候,业务能力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作为不同门类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赢得立足社会的资本。以前,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心理、团队等因素的作用。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并不等于说业务能力培养的地位降低了,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仍然是素质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中对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应该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所在和可塑之处,以差异化、个性化培养为重要目标。

(五)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再多、涉猎领域再广,也无法覆盖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因此想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就使大学生掌握可以通吃一生的本领是不现实的。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在四年前学的知识还炙手可热,当走出校门时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科学素质培养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大学生学遍所有知识,而是让他们具有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办法

确立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还需要科学的实施方法,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地做好,因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因校制宜的总体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就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实事求是。各大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实事求是地制定本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和总体规划。

在素质教育提出伊始,各个高校是十分重视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时,有的高校空喊口号,有的高校人云亦云,有的高校制定的目标大而空,造成很多高校根本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究其根源,就是学校的总体目标制定不合理、不科学、不实事求是。

虽然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找到了,但是不同高校的自身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不能一刀切地为所有高校的素质教育制定相同的目标。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办学特点,制订适合自身需要的素质教育规划方案。

从大的方面来说,文科类的院校应该在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素质的教育;理工科院校应该在确保科学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到每一个高校,这种总体目标的制定就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要对大学生开展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在内的全方位素质教育,靠自身的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不难实现。但对于一些高职类院校而言,本身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师资力量匮乏,也效仿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就不切合实际了。这类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仍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阵地,然后深挖自身潜力,再辅以社会力量完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例如,没有专门德育教师的院校,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多储备德育故事素材,在专业教学课堂上穿插一些德育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道德熏陶。又如,没有心理课程教师的院校,可以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聘请心理医生来校进行不定期的心理讲座。这样既降低了长期聘任心理课程教师的成本,又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得以进行。

总之,不同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上文已经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五个切入点,但具体工作的开展还必须落实在教学环节中,所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是素质教育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很多高校为了开展素质教育,都对本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普遍提出了实践教学、双语教学等思路。笔者认为,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不必人云亦云地照猫画虎。比如,别的学校办实践教学,不顾自己实际情况也办实践教学,强制降低理论学时的比例,既搞不好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也无法完整地讲解。又如,别的学校办双语教学,不顾自己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功底也办双语教学,必然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每个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经常性地改革,而是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宗旨。这里的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看他在哪方面具有可塑性,就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素质。第二重含义,就是教师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己在哪方面有真才实学,就踏实地搞好这个方向的教学,即“知之为知之”。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熟悉这个领域,还非要指导学生,那就成了误人子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只有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覆盖面,才能对更多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因教施评的科学评价模式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是衡量一种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以前,高校一般通过期末考试作为一门课程的唯一评价方法,考试得分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唯一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提出以后,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评价,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笔者赞同这种趋势的发展,但认为这种评价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素质教育的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然在教学环节中已经提倡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对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尊重个体培养的不同。因此,对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年的统一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充分加以考虑,做到因教施评。

显然,这样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来讲的难度很大,但却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为了降低期末多种评价标准制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而且,这种工作经过几个教学轮次以后,可以用于因教施评的考核素材也就比较丰富了。

【参考文献】

[1]张坪兰,李爱玉.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6 (20)

[2]李朵.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刘臣.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正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蔡启茂,袁美华.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J].中国培训,2006(9)

【作者简介】袁晓春(1980-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体训练部讲师。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保障机制研究 下一篇:高职机电类专业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