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评论:何以挖掘观点的力量?

时间:2022-06-02 03:56:05

电视评论:何以挖掘观点的力量?

钱江频道原创栏目“九点半”以新锐的电视理念、独特的新闻解读、准确的时事点评和创新型的表现样式获得了市场认可。鲜明的个性化标签及其高质量的深度评论是“九点半”成功的最大推手,而能够提供高质量评论是新形势下媒体竞争的核心力,也是电视评论节目在传播领域的价值体现。

生产观点 强化评论 内容为王是创新新闻传播的有力推手

创新是媒体的生命之源,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才能有效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市场影响力。钱江频道2008年10月推出的“九点半”栏目,开创了近年来浙江电视屏幕上新闻评论的先河,也是中国电视屏幕诸多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一枝新秀,栏目不满足于对新闻报道的平面展示,而是立足于在各类新闻的基础上为观众生产“观点”,坚持观点原创,不人云亦云,强调在新闻事件中坚持独特的视角。因此,与普通新闻栏目有别的是,栏目一直在语态和编排方式上坚持“以观点为核心”。充分利用下设的 “五虎将出动”“今日非常道”“新闻一锅粥”“大家故事榜”四个板块,以专题化的语态表达新闻,人文的视角解读新闻,个性化的观点评论新闻,形成新闻报道、信息整合、观点表达、新闻纵深感挖掘的整体评论风格。

“九点半”一直致力于观点生产和深化思想,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话题选择的准确、问题意识的完善和非观点信息的链接补充。首先,栏目组形成了三个选题标准在运作中执行,一是重大性题材不能失语。二是富有争议性的题材,能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欲望,三是能激发独特观点的题材,能促动团队表达出对新闻价值的独有判断。话题选择的正确与否成为一档评论栏目成功的基础;其次,团队问题意识也很重要,问题意识是对新闻评论主题的选择能力,也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尤其在社会言论纷繁、观点多样的情况下,评论人员的问题意识会最终决定一个电视媒体的高度和品位,也会决定评论节目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力,一个评论节目团队是否掌握了一张社会“问题单”,决定了栏目能否独立生产观点和表达思想,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例如在“林嘉祥案件”中,在民众质疑讨论官员个人素质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酒不醉人人自“罪”的背后是权力意识的无限扩张;杭州艮山立交桥开裂,当报道大多围绕如何保障市政设施安全的时候,“九点半”说的是政府和群众之间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不能让小小裂缝成为百姓心中的大大疑虑;再次,“九点半”的评论十分注重新闻信息的链接和补充,不局限于单个新闻事件的简单陈述和评论,讲求关联性思考和“精编巧思”,通过横向或纵向的事实补充,向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选择,寻找新闻评论的第二落点。

传播主流 引导热点 引领舆情是电视评论节目的重要功能

电视评论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事实的信息和作为意见的信息,两者互相依附,互相融合,事实为基础,观点为延伸。因此,电视评论就应该建立在对事实的叙述基础上,融入对事件的评论,从而利用评论提升新闻意义,使之超越新闻个体事件本身,形成普遍意义。好的评论固然是求异思维的体现,但并不能因此一味地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九点半”的评论坚持四条均衡原则,一是节目既有批评性报道也有正面评论;二是坚持负面新闻,正面引导;三是不停留于批评,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四是既有利于社会情绪疏导,公众民意表达,又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促进事件顺利解决,达到社会效果最大化。在一个意见越来越多元的时代,评论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孰对孰错的判断,而是能够提供一种多维度的视角供受众思考,而这个视角需要带有制度探究的精神、人文关怀的色彩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这就要求栏目主创人员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新闻积累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处理每天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新闻事件、热点问题时,能准确对新闻信息进行拆分和整合,丢弃琐碎部分,将重要内容提炼出来作深度挖掘和反思,找到核心脉络和本质原因,一语中的,将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观点的方式传递给受众,提升栏目和频道在社会舆论中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热点的作用。

如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露危机,引发浙江部分地区出现“抢盐风波”,在这一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九点半”迅速反应,在当晚直播“今日非常道”中以评论方式告知公众平静心态,消除没有必要的恐慌,并第一时间宣读了省盐业公司的紧急通知;第二天节目中邀请了相关核专家和心理专家走进演播室,分别就“日本核危机是否会对浙江食盐造成影响”“抢盐风潮”背后是怎样的社会心态等问题与主持人一起冷静探讨、理性分析,对有效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情绪、消除公众心理危机,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彰显了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品牌主持人、评论员是电视评论节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或新闻评论员是节目的灵魂,他是一个意见性信息的表达者,向观众传递他对某个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意见的整合、集纳、加工和判断;他是一个意见领袖,为观众解疑释惑,回答新闻背后的若干个“为什么”;他是一个节目的标签,以其风格、气质、阅历、学识和个性化的语言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评论节目里,主持人实际上超越了个体本身,成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是交流和传播消息的重要中介,他既不同于新闻播报员,也不同于普通的节目主持人,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主持人与新闻评论员的结合体,在“九点半”主持人的选择上我们把握两条原则,一是具备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个性化的表达能力。

其一,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这样一个视听繁杂的年代,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和评论话题,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时刻面临这样的考验――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否熟悉国情省情民情并对之有深刻理解;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制意识和人文理念;是否具有在直播状态中的应变能力。这就使得对主持人的要求大大超出了一个播音员的标准,而是需要具备新闻评论员的素质,如果主持人只会看着写好的稿件照本宣科,不能根据直播间的情况随机应变,不能根据事件的发展适时做出分析判断,即使普通话说得标准,相貌长得标致,也不能胜任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角色。

其二,电视媒介的特点要求电视评论更多采用受众能够“即时接受”,“即时反馈”的方式,和纸媒可以反复阅读的特点不同,电视评论具有不可复读性,因此对如何吸引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久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主持人,因为其刻板、千人一面的表达广遭诟病,而“九点半”一改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统表达语态,以“说人话”“说真话”的方式贴近受众,形成受众的瞬间心理判断和反馈,使电视评论的即时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九点半”前任主持人钟山以火爆麻辣的风格著称,在嬉笑怒骂之间以事实说话,以理服人,透露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以民为本”的亲民化,他扔掉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正襟危坐标准照,自觉代言草根利益,随新闻而动,激烈地传递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时弊,他不是针砭,而是拍案与棒喝;面对悲剧,他不是感叹,而是义愤与声讨,观众在“骂声”中感受到了他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也因此被《新周刊》评为最具血性时评主持人。现任主持人涂磊冷峻理性,绵里藏针,以犀利、独特的视点解读新闻,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点评世事,他有丰富的阅历和从业经验,表达流畅,掷地有声,具备一种令人信服的气场,形体语言和思想语言都能以鲜明的个性迅速抓住观众,博取观众的信任感和接受度,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

主持人通过个性的发挥在媒体与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运用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从而赋予节目鲜明的个性和人格化特征,在评论节目这个生产观点、传播意见的平台上,可以说主持人的魅力是评论节目成功的重要条件。从钟山到涂磊,从为民众解惑解气解闷的草根代言人,到引导舆论传递意见性信息的评论员,钱江频道借助《九点半》评论的力量践行新闻立台的理念,实现着一个主流媒体的话语责任。

上一篇:总结经验明确方向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全时化下广播记者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