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互动教学探析

时间:2022-06-02 02:01:23

中小学课堂互动教学探析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走向‘呼唤人性回归、注重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关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题”。然而,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状况,从而导致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的接受、掌握过程完全是被动的、刻意的或者说是被迫的。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起步阶段,学习内容中机械记忆的比重较大,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再加上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其思维形式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或独立的世界观、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而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尚在形成和发展中,还没有完全独立的自学能力,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正视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十分必要。

一、中小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互动是这样界定的: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从教学论的视角来说,互动是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他人(或环境)和自己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课堂互动教学是互动的一种形式,即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统一起来,依赖于师生对话、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交流,以师生双方的相互认识、理解、解释为基础,以教学资源为中介,以师生双方平等对话为前提,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的教学形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堂互动教学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知识能力、认知水平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发扬民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堂互动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互动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你”与“我”的平等关系。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共享,共享知识、精神、智慧、意义,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为手段去影响学生,并将自己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总是以自己具体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对教师教诲的理解和接受,如听课、提问和作业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互动教学在中小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气象,它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课堂互动教学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互动教学是教师“控制”下的师生互动。它普遍存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教师说上半句,让学生对下半句;或者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对”、“是”来回答;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只肯定那些符合自己观点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所谓“超标”的问题或见解不予理睬,完全把学生作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这些师生互动表面上看起来进行得比较顺利,但都没有把握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质,教师设疑质量低劣,不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有效的冲击。整个互动过程难以满足互动双方的期望和需求,失去了互动的价值,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2.课堂互动的不平等

课堂互动的不平等首先表现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师在认知、情感、伦理关系等诸方面总有一种“优越感”,总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教师永远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仅仅是执行者。不平等的师生互动还表现出“垄断化”,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其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能力、个性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得课堂互动教学成了只被少数人享有的垄断性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心目中的“优等生”,教师能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其答案进行肯定,而且会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包容;而对于教师所认为的“差等生”,则会倾向于“专制”,往往不给他们以充分的考虑时间与机会,或者说表现出极明显的“不耐烦”。这种情况使得部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主动性受挫,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中小学课堂互动教学实施建议

1.遵循主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往往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则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互动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绝对权威的观念,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主发展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进行实际的操作,为学生构建广阔的课堂活动空间,促使学生将学习视为自己的自主活动。最后,教师要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2.遵循情感融洽原则

只有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设出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互动,保证学生在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情感融洽即要做到师生互爱、人格平等。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善于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沟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一种相互同化的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气氛,鼓励学生,包容学生,从而实现课堂的和谐互动,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3.遵循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力

求使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二是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如模拟表演、组织讨论、师生对话等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以及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会使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全面的发展。

(2)变“传话”为“对话”。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对话,进行讨论、沟通、交流。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适时转换自身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要发扬民主,真正“放下身段”,理解、包容学生。课堂不应是教师说、学生记的“知识沙漠”,而是学生主动选择、构建,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文化殿堂”。

4.遵循“问题”原则

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种充满张力的问题情境,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去主动质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拓展问题、解决问题。所提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问题要触发学生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看到多样化的选择方案。例如:“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你如何看待文中主人公所做的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吗?”、“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说明吗?”……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互动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必须以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前提,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中介互动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主体主动地、全部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学生在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展示主体人格,体现主体价值,使全体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学会学习,获得发展。其次要重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儿童在活动中可以随心所欲地从自身的兴趣、愿望出发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种自由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自由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由状态则表现为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能够自主掌握教学内容,能够自主地与教师、其它主体进行沟通、交流、互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在为学生创造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利,以确保教师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高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新论 下一篇:《机械基础》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