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的“公转”与“自转”

时间:2022-06-02 10:58:29

科研院所的“公转”与“自转”

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必须从国情出发,但是,什么是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真实国情呢?现在一提到创新,很多人都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实这是个片面的解释。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乔均录认为,自主创新不光是企业的问题,也不能压在某一个企业。

从战略高度来看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它必须是由三个单元组成,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这三者缺一不可。乔均录在肯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他指出,目前,大多数企业,科技投入都是比较弱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能够成为主体。

依据乔副院长的观点,既然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担当重任,那么,政府和科研机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就该突出其作用。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创新体系肯定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要架起一座桥梁,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

如何让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虽然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希望向企业转移,但是往往转移的并不好,在国家的产学研体系建设中,目前并没有解决转移的政策问题。对于这样不乐观的形势,乔均录比喻说:“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就像谈恋爱的过程,就是两者需要磨合,这么多年,并没有解决桥梁作用。”

中科院在全国各地有将近90个科研单位,而在北京地区就拥有44个,占了全国中科院的一半;另外学术很齐全,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以如此雄厚的力量依托,到目前为止,北京分院在尝试建立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问题上做了很多探索。

乔均录将这些探索比喻为“自转”和“公转”。所谓“自转”就是中科院有院部机关、有分院,在内部建立考评体系等等。“公转”就是围绕政府的需求,围绕企业的需求在转。其实质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全面面向企业。比如,中科院与一些区域建立合作体制等。

乔均录指出,中科院北京分院在“公转”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2005年的4月份,建立了“北京工业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促进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期间,组织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去考察,来解决企业的需求问题。有个典型的案例,北京“红星二锅头”的白酒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低,经过考察后,这个项目由中科院两个研究所和中科院以外的一家研究所共同来完成,最终实现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企业的成功转移。

上一篇:统计局长的创新观 下一篇:工业化新阶段初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