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视角下的管理类课程的课堂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02 10:41:20

组织行为视角下的管理类课程的课堂管理研究

摘 要:基于组织行为的角度,课堂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组织系统。可以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对这个系统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了解这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进行解析,构建一种符合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管理类课程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学院的基础课程,其有效地课堂管理模式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关键词:课堂管理;组织行为;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87-02

一、研究管理类课程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活动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构成部分,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必要组成环节。课堂管理作为课堂活动的必要保障,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及授课对象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认可程度。传统教学方法认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讲授的全部内容。所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课堂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及必要的课堂激情和积极性。教师情绪低落,学生情绪懈怠;整个课堂冷漠沉闷,懒散拖沓;学生看无关书籍、说话、睡觉等小动作层出不穷[1]。面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试图通过制定严厉的措施来制止学生的行为,如老师上课点名、迟到受罚、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挂钩等。结果往往是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师的的讲授充满抵触情绪。基于组织行为的角度,课堂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组织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因此有必要对课堂管理展开新的理论探索与研究。

二、管理类课程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行为不规范。在很多高等教育学校中,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规范的教学体现在同样一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其讲授过程不是统一化而是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教师备课,授课。也不利于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很多管理类基础课程,老师授课安排的自主选择余地很大。缺乏规范的教学行为。教授授课的过程也是向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如果所有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都能统一,相当于用流水线取代作坊式生产。必然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二)缺乏师生互动。有效地师生互动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课程需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案例,有的老师倾向于案例式教学,有的老师倾向于理论教学。那么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引用案例的数量就有很大的差别,直接影响到课堂时间的安排,也会影响同学的学习情绪。有效地师生互动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2]。对师生互动时间的掌握是课堂管理的要点。

(三)缺乏相关教材及教学工具。甚至很多院校中的特色课程没有教学材料[3]。如农业类院校的外国农业经济、农垦经济管理、管理专题等课程均没有教材。由于管理类课程与管理活动联系紧密,导致了对人才更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客观的环境中也引发了教材、课件等教育工具的陈旧与落后。因为缺乏相关教材,教师需要自主搜集资料,教师个人偏好将会影响搜集资料的类型。部分院校缺乏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无力建设管理类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及引进相关软件。如很多地方院校没有ERP沙盘实验室、没有期货交易结算管理类软件等。这种条件下,学生学习难度增大,课堂管理效果不佳。

三、管理类课程课堂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对讲授相同课程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目前,高校鼓励教师去其他院校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但是很难对讲授相同课程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很多专业基础课需要大量老师来讲授,如果这些老师参加统一培训,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利用假期时间培训,势必影响教师的科研活动。高校教师在上岗都会参加岗前培训,并需要在考察合格后取得资质后,方能上岗。一般来说,一个培训班的教师数量很多,培训效果并不是很好。可以利用教师未上岗前的这段时间,在基础培训过程中,穿插专业培训。专业培训可以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主持。可以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来规范教师的授课内容。对于开展分层次教学的院校,可以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开发1-3套授课规范培训。保证基础相同的学生,其授课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二)保持适度的师生互动。课堂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组织系统。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互动环节的缺失将导致教师按自己的想法授课,而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无法感知。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形成积极良好的课堂秩序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搞好教学管理,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寻找多渠道资金扶持。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中央政府财政拨款,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县(旗)人民政府财政拨款,有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费用,还有人民群众集资办学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支付的为数不多的教育费用。除政府投资外,企业投资或私人基金可以作为资金扶持渠道的主要来源。学校可以为投资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逐步建立起长效的筹资机制。教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筹资的难度,但是如果能通过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教育投资的收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量化考核。当教育行业的收益率高于企业行业时,其他行业的资金比较容易流入该产业。

四、结论

目前,关于课堂管理研究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学者的注意。高等院校的授课教师数量远远大于相关文献的数量。随着高校内部人事体制改革,高校教师压力逐年增加。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要一边授课,一边搞科研。搞科研的热情远远大于授课的热情。对于高职称的教师,授课的重要性被弱化。教师缺乏进行课堂管理的认识[4]。管理类课程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去获取或检验所学知识。而且越来越多的管理院校、系也尽量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为学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学时。这样,课堂的范围扩大了,课堂管理的范围也要相应扩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浦徐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8,(4):123-125

[2]Herriot P,Manning W E G,Kidd J.The conten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8:151-162.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研读教材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试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