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接受心理对西方音乐体裁生成\流变的影响动因研究

时间:2022-06-02 10:37:45

社会接受心理对西方音乐体裁生成\流变的影响动因研究

摘要:人们常常将音乐体裁的流变与体裁本体发展、历史时展、作曲家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却常常忽略其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接受心理。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共识,它形成的群体效应对音乐家的艺术创造会产生直接影响,也因此会影响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接受心理;音乐体裁;剧院;印刷业

人们总是将艺术作品的诞生与时代的政治变革、艺术思潮相联系,却常常忽略了在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重要环节――群体接受意识的反应。艺术作品是人记录客观世界经验的结果,当这种经验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就构成了社会的意识共识――社会心理,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每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群体对于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且一个时代的直接社会情境影响着群体意识,它使得同一时期的不同艺术门类总会反映出同一种意识倾向。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1】(p29)

特定时代的社会制度、艺术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经验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它会产生新的群体效应,而音乐家作为个体存在,其创作必然会受到社会心理,也就是群体效应的影响。由此可得,音乐体裁趣味特点的形成绝非浅显的感觉和单一的情感因素构成,而是由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支配着它;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不同的群体,由于其社会条件背景的不同而构成了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因此也就形成了风格特点各异的音乐体裁。社会接受心理是时代气质、文化风格的直接反映,而艺术作品亦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承载物。由此可见,社会接受心理必然影响着音乐体裁每一步的发展。

一、剧院的产生及大众接受心理对于体裁发展的影响

自17世纪以来,剧院的建立就伴随着公众音乐会的兴起,为社会带来了新的艺术现象和新的审美趣味。当这种现象普及化后,就形成了新的社会接受心理和群体需求,连带着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体裁就应运而生了。

1.喜歌剧的形成

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购票入内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歌剧院(St•Cassiano)在威尼斯建成了,它预示着歌剧将逐步走出贵族的“势力范围”,融入进普遍的社会文化中。此前的歌剧受着赞助者和演出场地的极大制约,作曲家们为皇室或贵族创作着少数人欣赏的大型艺术,而沙龙聚会的小型场地又无法容纳歌剧的庞大阵容,歌剧院就由此而生了。此后,欧洲各地都兴建起大大小小的歌剧院,这是歌剧艺术繁盛发展的最好体现。新兴事物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连带效应,喜歌剧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十八世纪下半叶,正歌剧体裁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布景复杂且场幕颇多,更换起来耗时较多,为了不让换景时间闲置,歌剧院特意安插了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形式活泼的“喜歌剧”。其内容相对短小且通俗易懂,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种形式不断发展且最终独立出来,就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喜歌剧。

2.圆舞曲的盛行

圆舞曲在19世纪盛行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被誉为“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bitst Strauss)和兰纳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圆舞曲的体裁,创立了以舞蹈伴奏的维也纳实用性圆舞曲的新传统。拿破仑皇帝战败后,在奥地利的主持下于1814―1815年召开了著名的维也纳会议,也就在这个时期,维也纳开始以寻欢作乐和歌舞升平的城市著称了。《各阶层知识分子最新百科全书》说,1837年维也纳人口为32万。前几年的统计称,在某些夜晚全城四分之一的人都到舞厅去了,虽然当时维也纳还没有一座像样的音乐厅。【2】

这一时期的维也纳,跳舞成了这个时代社交、娱乐的重要方式,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都经常举办各种名义的晚会,众多的晚会和热情高涨的人们为圆舞曲带来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圆舞曲几乎成为了19世纪维也纳社交、娱乐文化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大众对新的社交娱乐场所和新的社交娱乐方式的需求,促使了圆舞曲在特定时期及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维也纳良好的艺术氛围及音乐传统,大众极高的艺术修养及音乐鉴赏力都是圆舞曲繁盛于维也纳的直接推动力。

3.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

19世纪,音乐学习的普及化使得公众音乐会十分盛行,当时音乐会的形式实则是沙龙的扩大化,欣赏音乐会就如同参加社交活动一样。为了迎合大众的品味,也为了在上层阶级中提升个人地位与知名度,作曲家们竭尽所能的以高难度技巧的乐曲,展现自我的才华,随之形成一种炫技的风潮。当然,乐器制造工艺的发展不可忽视,它是演奏者炫技的前提条件。

整个19世纪,无论是钢琴家为了锻炼自身的技艺,还是为了教学的需要,都导致了练习曲大批量的出版发行。为了在演奏会上能有惊人、炫技的表现,演奏家们争相去练习高难度的技巧。奥斯卡•毕(Oscar Bie)在其著作中就曾指出:“由于对技巧学习上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乐曲形式,那就是“练习曲”。【3】(p202)

这类标注了“练习曲”的作品,确实技巧艰深,但这种纯粹的手指运动多半单调乏味,不但在音乐内容上十分贫乏,更缺乏原创性。虽然通过这些耐力性手指运动,可以让演奏者的技巧更加完美,但这对演奏家乐感的培养却没有丝毫帮助。逐渐的这种单纯的手指运动练习曲已不再能满足钢琴家的需求了,技巧加音乐内涵才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直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公众音乐会的盛行,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也就是以炫技为目的的练习曲,称之为“音乐会练习曲”。【4】(p221)此类型的乐曲在原有练习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演奏效果极具震撼力,由于增加了作品的音乐内涵,使其艺术价值也得到提高,因而成为音乐会中极受欢迎的曲目。

由此可见,艺术作品的价值除了自身的艺术性外,还有另一重身份――艺术商品。它的存在除了为实现作曲家个人价值外,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孤芳自赏、另类突兀的创作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二、小结

喜歌剧、圆舞曲、音乐会练习曲皆为特定时代、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特定的文化氛围、大众的思想观念、欣赏水平及科技发展状况都是其催生的先决条件。直接社会情境影响着群体的认知心理,而作为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来说,人本能的就会出现从众、服从、社会促进的心理特征。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首先表现出创作者的精神需求,又因为群体效应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活动和行为,所以说艺术作品间接地反映出了群体需求。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地域、环境和时代的特殊性都会对群体的审美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5】(p47)正是受到这种地域、社会环境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就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西方人爱看歌剧,中国人喜爱京剧,上海人喜欢越剧,四川人爱听川剧。特殊的地域性和时代性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审美趣味,所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必然会反映出特殊的接受心理、审美趣味,与之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体裁也就随之产生。由此可见,大众审美趣味的特殊性会造就出不同地域不同音乐体裁的产生。

音乐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心理定向,是听众在长期的无数次的音乐感知和审美体验与实践中逐渐积淀并形成的。它一旦形成,无论是对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的选择,还是对音乐表演形式和乐器的偏爱倾向,以及在音乐审美方式上,听众都会形成一种审美心理定势,并相对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音乐审美趣味上的保守性。【6】这种审美趣味的保守性,为音乐体裁提供了不断发展、流变、完善的空间。当人们一旦接受了新体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听觉新的需求,这促使体裁自身不断扩充、丰富直至完善,这也就是为何一个体裁从诞生到发展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

由此可见,音乐审美趣味的形成、发展、变化并非孤立的,它受到了各方面的社会心理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接受心理、群体需求是影响音乐体裁生成、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实苦难的表现与王国长存的讴歌[J].人民音

乐,1985,(12).

[2]普拉维.圆舞曲之王[M]. 潘海峰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7), 来自超星数字图书网.

[3]Oscar Bie.A 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 and PianofortePlayers

[M].Trans, and Revised by E.E.Kellett and E.W. Naylor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66).

[4]P. E. Ganz,The Development of the étude for

Pianoforte[M] (diss., Northwestern U., 1960).

[5]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 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6]邹建林、彭小凤.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社会心理观照[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

作者简介:

1.刘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2.廖文B,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该论文为07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方音乐体裁生成、流变的历史动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论文,项目编号为:07WX219。

上一篇:《弥赛亚》中女高音咏叹调及其演唱研究 下一篇:声乐演唱中的情绪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