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有梦,“学后”才有所成

时间:2022-06-02 07:53:11

“学前”有梦,“学后”才有所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学前教育提到相当的高度,描绘了切实而令人欣慰的愿景:“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这是国家对文化的礼敬,也是中国实力与远见的崭新体现。

《纲要》的实施无疑会使“奠基教育”更领先一步,使孩子的“健康成长”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但潜在的一个“快”字则有可能又把学龄前儿童纳入“学童”范畴,从而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怪论越演越烈。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学前教育针对的是3~6岁的儿童。这是人生的起步期。一双好奇的眼睛,一副好动的手脚,显示了童年的“本色”是到天空下草地上窗台边,看云,看风景。有梦,孩子的世界才缤纷;爱做白日梦、能白日做梦,孩子的未来才有创造力。

也许,在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教育就是教学,而凡教学就得圈定在校园内、锁定在座位上。哪怕是“学前”,哪怕是幼儿,只要一认证为“教育”,都得乖乖就范,都得跪在“起跑线”上等待着赛跑。如此思维,极有可能把怡然的“学前”演绎成悄然的“前学”——提前教学。这是学前教育的“失真”与变质,违背了成长规律,也有悖于国家规划的初衷。如不及早认识,及时匡正,说不定会让疯狂的择校现象进一步前移,使教育的不公平进一步加码。

不要让孩子的双脚过早地离开了生机盎然的大地——原野,撒野的天地。须知,英雄安泰的力量就来自于大地母亲!没有原生态的生活,没有纯真的成长,童年是不完整的,拥有也是不幸福的。看看那些馋望着窗外的小眼睛吧,想想自己的童年,我们有什么理由以“好好学习”的名义剥夺孩子放风筝的权力?

观察一下我们的幼儿园,为了所谓的校园安全,“玩”已明显捆绑上了条条框框,很多时候运作成了“排排坐,吃果果”(这也是无奈的事,宝贵的独生子女让所有人都担当不起“意外”)。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家长的“抢跑梦”、显示教育的神奇魔力,“玩”干脆置换成了“学”,学前教育无形中褪变成了“乖乖教育”与“前置教学”。

教育即生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每一根树枝都有自己的伸展方式,而每一种方式都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成功教育不是要把家长、老师的期待一厢情愿、一古脑儿、齐唰唰嫁接到孩子头上,更不是要借助学校教育制造出“神童”的奇迹。学前教育的功德止于唤起孩子“上学”的热情,让他能在家、庭园、幼儿园之间如风一样快乐地游戏、奔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开心地开启人生“有意义”的学习征程。

童年有梦想,长大才有理想。童年能做白日梦,长大才能异想天开、能创造。文学、科学、哲学的源动力都在于“梦”——幻想、好奇与爱智慧。

守护童年,呵护童心。站准“学前”的位,把握“教育”的度。否则,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学前教育非但吃力不讨好,还有可能弄巧成拙——过早地播洒下“厌学”的种子,埋伏下“二手作文”的病根。

人生的每一时期都有该时期“最应该”做的事,做好了就是“成事”,就是“成材”。从这一点上讲,学前的“无所事事”也许就是日后的“学有所成”。

上一篇:多元智能评估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中的... 下一篇:语法考点专项训练——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