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6-02 07:02:38

政治教学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摘 要:把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讨论、质疑、探究的平台。为此,问题设置的质量和高度将直接影响到探究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问题设置的方法和技巧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试图从问题设置的精确性、趣味性、可探性和梯度性作一番探究,为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问题设置;精确性;趣味性;可探性;梯度性

新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讨论、质疑、探究的平台。而把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主线,就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作用,设问是联结情境材料与形成、理解和认同知识要点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和核心。学生的探究是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活动。由此可见,课堂问题设置的质量和高度直接影响到探究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问题设置的方法和技巧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里笔者结合自己高二的《文化生活》教学体会和高二政治微型课题组“高中政治教学问题设置的研究”的研究心得,谈几点个人拙见。

一、依据目标,提高问题设置的精确性

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扣目标,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才能保证问题的准确性、启发性,才能防止问题过多过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大处着眼看问题,使学生对每一课的知识框架有一个宏观的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每一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网络,而且也应当从小处把握,使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有一个微观的明确认识,弄清每一框在整节课中的地位及上下的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并列出每一课的总体知识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再把每一框的知识结构勾勒出来,并指出知识目标及联系,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学生普遍反映教材体系相对混乱。于是我依据考纲要求,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根本目标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它们的关系如何,具体措施有哪些,从而在问题的解答中梳理了本单元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基本目标要求。

二、注重新颖,提高问题设置的趣味性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故问题的设置同样应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紧紧围绕目标抓住一些新颖的东西进行设计。例如,在讲授“文化交流”时,我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刘欢和英国著名歌手莎拉合唱《我和你》视频,并设置了两个问题:(1)从文化生活角度思考:为什么咱们的奥运会,北京奥组委还要邀请莎拉与刘欢合唱《我和你》?(2)从“欢莎配”现象中,你能总结出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要注意些什么吗?这样通俗、形象的设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室里洋溢着浓厚的求知解疑的气息。

爱因斯坦也曾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用新颖的情境、形象的语言设置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就会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当然,问题的设置也不能“趣味”过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冲淡教学主题,适时适度采用,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三、挖掘教材,提高问题设置的可探性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可探性。要多设计“为什么”“怎么样”一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艰辛与成功后的喜悦,逐步把握知识的真谛。

目前政治教材中设计了一部分案例,可读性强,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但也不必拘泥于书上的设问,可进行深挖掘。如,我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时候,就利用了书上案例:北京菊儿胡同的变迁这一案例,并据此设计了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楼的设计,既“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现代公寓的特点”;建筑专家称菊儿胡同“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有人认为:“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楼的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可见传统文化对我们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你认为呢?菊儿胡同住宅楼的成功设计,对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有何启示?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就会进一步强化,认识就会步步深入。一句话,问题的设置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体现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不过,问题过高,学生“跳一跳,够不着”,就会使学生漠然处之,就失去探究的意义了。

四、循序渐进,提高问题的梯度性

问题甚至要讲究探究的深度,但是并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揭示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从而驱使学生去探索。为此,设置问题能否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对每一个同学来说,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所以,问题设置要小坡度、密台阶,引导学生由低层目标向高层目标逐步达成。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大纲、挖掘教材,使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目标设计完后,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目标一下子全抛给学生,要一个一个解决,逐步加深。

比如,在讲授落后、腐朽文化的时候,我引用了展示在我校窗口的网络文明公约作为背景材料,并设置:(1)列举网络世界里存在的不良现象?(2)你能区分哪些是落后文化需要改造的,哪些是腐朽文化需要绳之以法的吗?(3)它们的存在对网络文化环境有什么危害?(4)有人认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不利于满足人们多层次文化需求,你是怎么看的?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系列性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认知的不同阶段上获取应有的学习收获和成功感,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在整体性学习进程中获得整合性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合理的课堂问题设置,一定的求知坡度,对课堂教学及学生素质培养会带来事半功倍的之效。

学生的思考源是材料,教师设问的归宿点是对知识要点的自然生成,有效的设问必须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激发。政治老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可以使学生处于求通而不达的状态,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思维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上一篇:如何利用课堂提问实践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下一篇: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