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2:39:17

政治学概论论文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着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着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着作。但政治学经典着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着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着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着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还可以让多

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着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着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着作。但政治学经典着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着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着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着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

时,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政治学概论 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世界格局继续朝着多极化方向转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全球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让大学生具有了世界眼界。另一方面,世界并不美好。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边界纠纷、民族冲突、资源纠纷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并有增多的势头,多极和单极的斗争也十分激烈,所有这些,又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迷茫,为研究大学生思想认识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知识、国际战略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全面人才,这是高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作为政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今的国际政治问题,从而能对我国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形势做出冷静分析、准确判断。

一、重点理论解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国际政治学理论在中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引进、吸收、批判和创新等不同阶段,当前,国际政治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在学习国际政治理论时,首先必须要明确理论的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本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国际政治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理论是关于国际政治学全面、系统的宏观理论,这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则和方法组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层次是关于某一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具体理论、观点和思想等中观层次的理论,它是第一种理论的具体化及深入与延伸;第三层次是运用某种理论原理和观点来分析具体国际政治问题的微观层次的思想和观点,它是为对外决策和对外关系直接服务的。

在备课时,我们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国际政治学概论》(2006年第2版)教材为依据,以理论讲解为重点,立足当代国际实际,着重从正面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国际事件,以达到使大学生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我们将教材八章的内容整合为四个方面进行讲授,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主要介绍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定结构状态;二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这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国际政治互动,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当代国际冲突与合作、和谐与平等、战争与平等的关系;四是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的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从全局把握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认识。

二、在教学内容讲解上,增强现实的针对性

在理论的讲解中,我们同时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稳定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努力提高本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为此,我们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历史与现实的密切结合。

学习国际政治,不仅要了解国际政治学创立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治发展变化,还要对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国际形势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教学还要及时容纳、反映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事件或问题,如海湾战争的影响、科索沃独立各方的反应以及俄格冲突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与现实紧密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在现实事件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史与论的密切结合。

本课程在以历史为线索叙述的基础上,各章均提炼了若干重要的问题加以理论和政策的阐释。包括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相互关系、如何认识世界政治中的“极”的概念、如何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如何美国霸权的特点与实质、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如何认识“转型”的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时代主题等等。史与论的结合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研究领域的广泛和互动。

在对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科技革命、文化和宗教及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各自的发展状况,还应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1.看,充分发挥影视资料的教辅功能。

观看影视资料,主要是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若干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通过珍贵的历史镜头再现重大理论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国际政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课程讲授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我们充分发挥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观看影视录像相结合;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提供的良好教学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教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课件以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珍贵镜头和翔实档案资料为主,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演示课件,充分发挥了影视资料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2.讲,课堂交流与讨论。

《国际政治学理论》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紧贴现实,对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授课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报刊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最后在课堂上以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这些思考题往往都是学生能从报刊上读到、能从广播中听到、能从电视中看到的热点问题,如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的单边主义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朝鲜核问题、科索沃独立、北约东扩问题等等,同时也是学生们日常关注、渴望深入了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

3.写,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等。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必须向学生提供更高强度的政治理论训练,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把复杂世界的矛盾充分地展现给学生,鼓励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去进行某种独立的探索和发现,并由教师对他们的发现与分析做评析、指导。除了组织看、讲之外,我们还重视学生的写。首先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给学生提供本学科的相关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其次,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调查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并撰写调查报告;此外,学生们在课外还组织了政治学等读书会,每周都有一些宣传活动,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的开展,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分段式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相应改进了考核方法,加强了考试考查的改革与研究。一是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首先,给学生提供本学科的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任课教师批改后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其次,每次上课前安排“国际时事每周评述”教学活动,时间为10-15分钟,每位学生的课堂发言与课堂实践参与表现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再次,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调查所撰写的调查报告,教师评阅并打分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讨论、调查实践、撰写论文等)二是在考查内容上增加了主观题的分值,新增了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让学生运用所学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在国际政治课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更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思政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国政专业是非师范类专业。

2.所属学科不同

两个专业学科门类都属于法学类,2005年以前,二者同属于政治学~级学科;2005年,国家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时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目前思政专业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国政专业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

3.培养目标不同

思政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培养政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政专业:适应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服务于我国加入WTO后同世界经济政治接轨的需要,培养科研教学和涉外工作的专门人才,使之具有扎实的理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规格不同

思政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岗爱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3)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初步能力。(4)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宣传、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5)掌握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岗位迁移能力。(6)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备适应社会生活变化与自身发展的基础。f7)具备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具各相应的教育科学素养,懂得教育规律。(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国政专业:(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学、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3)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涉外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4)了解我国对外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组织。(5)了解国际政治理论的前沿性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国际交流的基本技巧。(8)具有出国留学攻读学位的基本条件。

5.专业基础课程不同

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普通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概论、中国哲学史、政治哲学原著选读、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西方哲学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美学、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国政专业: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比较政治制度、当代国际关系、近现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外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外交政策、亚太地区政治与经济、欧洲地区政治与经济、各国政治与经济等。

6.就业趋向不同

思政专业:中学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务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等。国政专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党政外事机关、国家外交安全部门、国际组织、中外传媒部门、中外服务性中介机构、外资企业。

7.两个专业优势比较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质量

选题,即确定研究主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好的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4年间鞍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24篇本科毕业论文,总结现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选题情况统计

我们以届别为单位,对124篇论文(2011届27篇,2012届31篇,2013届31篇,2014届35篇)的选题方向进行分析。把选题初步分为四个模块:1.对外汉语基础研究,包括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为范畴的基础性研究;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包括对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的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顺序、教材编写等研究;3.文化研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外文化比较研究;4.除上述三模块外,其他选题均归为这一模块。选题为前三个模块的论文完全符合本专业方向,选题为第四模块的论文主要集中于语言应用研究。

从统计数据来看,对外汉语基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模块的论文共计100篇,比例为81%。选题为其他论文共计24篇,比例为19%。选题为对外汉语基础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逐年增多,选题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逐年减少,选题为文化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每年变化不大。从整体来看,四届论文的选题角度正向多元化发展。

关于对外汉语基础研究的选题分布不均衡:语用研究最多,共计16篇,占该模块的45%;其次是语法和词汇研究,分别为9篇和8篇,占该模块的25%和22%;再次是语义和汉字研究,分别为2篇和1篇,占该模块的5%和3%;语音研究四届为0篇,占该模块的0%。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角度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对学习者习得和认知的研究,共计35篇,占该模块的71%;其次是对语言要素教学的研究,共计12篇,占该模块的25%;再次是对教学法的研究,共计2篇,占该模块的4%。关于学习者习得和认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偏误分析和习得过程研究。有34篇为偏误分析,占该选题角度的97%。值得注意的是,2011届毕业论文中有15篇的选题为偏误分析,占当年论文选题的56%。

关于文化研究角度的选题总体数量不多,选题角度主要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每届毕业论文均有该模块选题,且篇数变化不大。

模块四的选题呈多元化发展,且数量逐年增多。前两届(2011届和2012届)学生仅就家乡方言进行调查研究,后两届(2013届和2014届)学生论文选题角度得以拓展,开始关注网络流行语研究、商业用语研究,以及影视歌曲作品的语言研究。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毕业论文选题较为丰富,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一点。但有个别论文的选题偏离专业要求,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面,我们就选题范围和选题质量进一步剖析,寻找症结所在,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二、选题情况分析

1.选题范围分析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为基础的汉语言类课程,以及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英语类课程;二是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在内的教学方面的课程;三是包括跨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在内的文化类课程。毕业论文是对四年专业学习的综合性答卷,自然应该体现出专业性。从这一角度分析,选题范围应包括基础研究、教学研究和文化研究。

2.选题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4届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成绩分析,我们认为论文选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选题能力不强,所选题目缺乏前沿性。题目过于陈旧,虽然可参考借鉴的成果丰富,但很难找到创新之处,论文几乎变为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第二,选题范围掌控不佳。有的选题过大,论文框架大且空;有的选题过窄,可论述内容有限,以致文章论述唆,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有的选题偏离专业方向,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跨专业选题,无法体现专业性。

3.优化选题的途径探索

做好选题工作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石,因此,应加强对选题工作的管理。

首先,学生和指导老师要提高对选题工作的认识。不能为了应付差事,随便报送一个题目了事,会给后期论文写作带来麻烦。选题过程中,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学业引导作用,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兴趣,提供若干选题和参考资料,使之自主选题,避免学生盲目选题。

其次,明确选题范畴。有的学生完全根据自己喜好确立论文题目,完全偏离专业方向,显然不符合学业论文要求,因此,老师要严格把关,做好引导工作。并不是说本专业论文只能选择前三个模块的题目,语言应用方面的题目可以选择,我们完全可以专业视角分析社会语言,拓展论文选题范围。

最后,强化选题论证工作。选题审批工作应实行层级制:第一层级为学生向指导老师报送题目,同时应提交研究综述和论文思路,以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题目的熟识度;第二层级为指导老师向教研室报送题目,专业教师集体讨论题目,既可避免题目重复,又可多层级审查;第三层级为专业负责人向文学院报送,最终完成本年度专业论文题目申报工作。

总之,选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选题质量既能反映出学业水平,又能体现出对待论文的态度。因此,在毕业论文改革过程中,应该把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外辅导;考察方式

外语院校的独特语言资源优势对非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外语具有一定的条件与客观的基础。外语院校在招生中对学生外语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样在非语言专业的招生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比普通高校的高。这也是非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因此,《国际政治概论》在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便使用外语工具与外语资料进行教学。再加上《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的国际特性,《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不论从课程性质还是教学目标来看,外语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目前,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大都以英语的使用为主,而且国际政治的主要理论和著名学者来自于英语世界的国家,故而,这里主要讨论《国际政治概论》与英语相融合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一、“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将专业课与外文元素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为一体的系统教学。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具有几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资源整合,专业课的知识结构与外文元素在教学内容中重新构建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内在协调,外文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逻辑结构、语言场景、资料观点等方面实行融合。三是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融合中要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外语是为专业的提升而服务,外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四是“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个体系,从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辅导(课内与课外)到考察方式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包含在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专业与外语的融合与协调。

二、“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一)教材欠缺,不利于非语言专业的专业课教学

目前国际政治概论的教材版本主要有,陈岳教授主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迄今已经修订了三次;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再版三次;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004年改版为《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专业程度较高,研究领域较广,是针对专业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外语类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课程还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大多选用上述三种版本中的一种作为参考。这对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有制约的。

外语类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教学中自己编制教学内容,原则就是将外语类院校语言资源优势与国际政治概论的专业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与外文的有机融合,将外文的工具功能与外文专业素材有机融合进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外语能力提升的双重教学目标。

(二)师资不足,制约了专业课教师之间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国际政治概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比,在我国的开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高校担任国际政治概论授课的教师队伍数量较少,历史较短、经验较少,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研究也比较有限。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的开设始于近几年,教学方法更加单一,经验也尤为不足。师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自己培养与向外借用的双向途径来解决。一是自己培养。本专业教师通过外派学习和特殊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外语能力,将专业与外语进行有机的整合,成为适应“专业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师。该种方法是在本专业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允许教师不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直接将课程与外语进行融合的训练。二是通过评聘外籍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不足,这属于外来嫁接,并没有直接实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学习外语教学方法与技巧,不断进行整合。这种方法属于一个过程渐变,是一种在本课程不间断,而教师不能独立直接完成的情况下的选择。三是跨院系师资共享。本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以满足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同一所高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专业教师可以相互借用,达到师资共享。对其他院系采用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吸取并借用师资,发展本专业。这种“借鸡下蛋”的方法在专业课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专业课教学研讨机制欠缺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几乎是一个教师讲授多门专业课,而且一门专业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担任,这样就造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校内几乎没有共同的研讨基础,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也使得教师在一门专业课中的时间、精力与专业水平有限,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针对专业课教学现实状况的教学研讨机制严重滞后与不足,导致教学中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研讨几乎不能展开,也制约“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此,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全国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同门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对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技能、存在的问题、各自的经验等进行讨论研究。全国范围的同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会的成立势在必行。借助网络,进行网络研讨会,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教学方法的讨论与经验交流,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专业课程教学独立性的弊端,专业课教学似乎变成了教师自己的独门绝技或闭门造车。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一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研讨会还是应该设立的。比如,国际政治概论已经是目前高校的必须课程,教学的范围广、层次高,从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该课程。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该门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有自己的课程特色,但是,国际政治概论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还是基本一样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与国外高校的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逐渐接轨,该课程的教学研讨在国内高校,甚至与国外高校的研讨也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一是全国专业课程教学研讨制度、机制的建立。机制和制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没有制度,研讨会将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二是建立专门性组织机构,提供研讨平台。目前,我国外语院校数量有限,都开设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学生培养的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非常有利于外语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研讨会组织的建立。当然,除了外语类院校,全国的其他开设国际政治概论或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研讨组织。

(四)重视不够,主动不足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我国外语类院校是一项新的课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关注与协同努力。中央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各省市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虽然也不断的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但是,没有形成必要的规章制度,政策与计划的落实往往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各类高等教育院校一直以来也提倡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但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是有限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高校更多的是在拼科研、拼就业率、拼知名度,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关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最关键的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低。由于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很难有一个尺度给予衡量,也没有一个健全、科学的激励、监督机制。再加上,专业课教师除了大量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科研的压力。因此导致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的主动关注程度较低。

整体而言,对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是很有限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推行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其次是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生硬嫁接,要实行有机融合。不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还是考察方式,对专业与外语的有机融合必须是内在的协调。毕竟外文语言与中文语言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尽管,目前中外文的翻译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本质的,这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增加了难度。要做到专业汉语的逻辑结构与英语本身语义的合理内化是一门极高的艺术,是专业教学的最高追求境界。

三、“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需处理好的关系

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对非语言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外语与大学公共课英语

大学公共英语是高校非语言专业更确切地说是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生毕业的一个必备要件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与学习甚至已经超出了其对专业课程的关注。从语言角度看,专业外语和公共英语都属于一个性质,但是,非语言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外语学习因其考核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这里,某种程度上,公共英语已经被放在了大学非语言专业课程学习的首要地位,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通过四级考试,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当然,公共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公共英语的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展开与深化。

(二)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

非语言专业中的这两种课程的性质不同,在教学中的逻辑序列,课程的先后设置上也不同。专业课是该专业设施的基础课程,是体现该专业特色的必要课程。专业外语课程则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语言升级和对专业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课程是专业外语的基础,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升华。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课程

一般来看,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是从学分的设置、学时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专业课的地位是突出的,但是,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认为公共课不重要,只是一个学分而已,从而造成对其知识的掌握,和对公共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够。实际从学科本身的角度看,公共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更应该将公共课的基础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公共课是基础课的基础,这一地点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英语

从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来看,公共英课在四年大学制的前两年,占据整个大学的一半教学时间。从考试的重要性来看,每年举行两次,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考试。从考试的结果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毕业。公共英语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与其相比,专业课的所占据的时间、考核的严格程度、考核结果要相距甚远。一门专业课一半占用一个学期,个别的两个学期,每周的课时安排也比较少,一般是一周一次2个学时。专业课考试方式比较灵活,以闭卷考试为主,也有部分开卷考试,或小论文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四、“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下《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与英语相融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由于教材的欠缺,导致专业课教师必须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进行系统建构和有机整合。现有版本的教材中几乎全是中文,这对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讲不能体现出外语院校的语言特色,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等不同的内容,适当采用外文讲述与解读。具体做法:

一是专业术语用英文。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流派、学者都是西方国家的,因此,专业术语英语的直接使用从根源上消除了对专业术语理解的语言歧义,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与掌握。如,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权力(power)、帝国主义(imperialism)、和平与战争(peace and war)等。

二是国际政治理论内容的讲解中,对理论的解读可以直接使用原文材料,使得论点更具说服力。比如,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汉斯・摩根索的六原则,亚历山大・温特的论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建构主义论点等等都可以直接使用英语原文进行讲解。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7篇

我们试一反省:我们自己的知识,才能,品性,在这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前面感觉得有什么缺欠呢?现在是我们“从此做起”的日子。我们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们在这一年中间,希望能得着圆满的进步。

在知识方面,有下列几件事,是值得注慕的。

A,我们一定要认识现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并且分明随从古以来社会经济进化的原理与事实,——为这是我们必要的时代的知识。关于以上所述,我介绍下列各书是可以看的:

资本主义浅说 施存统译 三角 汉口长江书店

帝国主义浅说 中国青年社 二角 广州国光书店

帝国主义 王懋廷编 广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社会进化简史 张伯简编 二角 广州国光书店

社会进化史 廖划平编 广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B我们一定要认识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势力,并且要知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因为这是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中,人人应付当注意的。关于

以上所述,我可以介绍下列各书:

国际问题草案 编 三角 上海民智书局

经济侵略下的中国 漆树芬编 一元 上海光华书局

不平等条约 向导社编 一角 汉口长江书店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 萧楚女编 广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C我们一定要认识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间,站重要地位的共产党。他们的根本政治主张兴他们对于时局问题的意见。这一定要看下列各书:

中国共产党五年来的政治主张 向导社编 一角 汉口长江书店

中国第一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中央党部

中国中央各省联席会议宣言决议案 同 上

向导汇刊一二三四集 向导社编 每集一元五角 汉口长江书店

向导周刊 同 上 每期三分 同 上

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 同 上 一元 同 上

中国与农民运动 恽代英编 广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中国与劳动运动 同 上 同 上

我们一定要认识支配着近代人心,而且能够在中国国民运动中有很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依据此主义奋斗而成为中国良友的第三国际灾荒俄。下列各自,我

可以介绍你们:

共产主义的ABC 新青年社 二角 汉口长江书店

马克思主义浅说 中国青年社 一角 同 上

列宁主义概论 新青年社 二角 同 上

苏俄研究 赵文炳编 广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国际社会运动小史 高尔松编 三角 上海光华书局

上列各书在我们这一年至少看完一大半,我们要藉此得着一切必在的知识。能品性方面,我们要使自己成为勇敢,精干,能计划而善于领导群众奋斗的人才,所以亦要注意下列几件事情。

一、加入革命的团体——,或CPCY。习惯过纪律的战斗的生活。

二、在学校内组织学生会,在都市宣传且运动组成工会,商民协会,在乡村宣传而且运动组织农民协会;从工作中学习经验,训练自己的品性。

三、勇敢的参加各种反帝国主义,军阀,劣商土豪的示威运动,加入反基督教同盟或反抗文化侵略同盟,使自己在工作中逐渐成为各种运动中的重要分子。

四、反对一切不利于革命运动的派别——,研究系,国家主义派,及一切改良复古的思想,从战斗中学习战斗,去掉自己的左稚病。

五、努力参加各种革命工作。但同时虚心学习,随时预备接受同志的批评,从错误中间发现而且改正自己的缺点。

六、养成有计划工作的习惯,而且随时注意你的计划是否合当及已经执行与否,使你自己成为善于计划的人。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8篇

勤奋 务实=收获

——XX区教育局XXX工作总结

20__年2月前,我在建设小学任教;之后,借调到区教育局工作,曾担任局团委书记、区少先队总辅导员,现任局党政办副主任职务。今年3月抽调到区委先教办。现将20__年7月以来的学习和工作总结于后。

一、勤于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充实

(一)重视政治学习,坚定政治立场。我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教育局中心组理论学习,从不无故缺席。认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对《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是怎样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十六大报告等辅导材料的学习,对党史有较深入的了解,理解了“三个代表”产生的理论进程和它的内涵,明白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拥护并积极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党的形象,坚定了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生活中严守党纪国法,模范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诚信做人,廉洁自律,远离不良嗜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业务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我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理念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各类学习培训。自觉学习团队工作实务知识、学校德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文件和理论知识,主动学习《办公室主任实务》、《党的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办公室业务知识。重视理论研究,教学论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人》获市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指导学生欣赏佳作,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获市教育科研课题论文一等奖、省三等奖;德育理论文章《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德育工作必须落实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获市一等奖,德育研讨文章《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交流一等奖。先后有6篇文章在省市区获等级奖。

(三)加强学历教育,打牢理论功底。我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志,积极参加高教自考教育管理本科段考试。三年来,克服困难,坚持工作与学习两不误,通过了10门课程,还剩3门。通过自学,积累了理论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更趋成熟,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务实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一)敬业爱岗:我能始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学校,我敬业爱生,严谨执教,致力于教育科研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在机关,我倾注精力加强团、队工作和学 校德育工作;认真协助搞好了机关办文、办会工作,发挥办公室的枢纽、协调职能。主动接受并能较出色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任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区委先教办,主动学习党建理论,围绕职责,努力搞好先教活动简报编发、信息撰写工作,工作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党建知识。

(二)大胆工作:在学校,我勤奋工作争当优秀教师,所教毕业班语文会考名列全区前茅;学校少先队、德育工作等得上级好评。到机关后,我谦虚好学,较快地适应了工作。在局长和分管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大胆工作。一是认真履职,努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狠抓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加强了队员和团员教育,大力推进少先队“五有”建设,组织召开学校团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重视团队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学校团干部工作和考核制度,规范了团队干部学习和工作例会,以会代训。健全了主题活动观摩和交流制度。紧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大力开展“孝敬典礼”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团、队活动,寓教于活动中。创新暑期青教活动,实行“青少年教育联系卡注册制度”,扩大了参与面和受教育面。通过活动,学生受到了生动的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能经常到学校了解、指导工作。组织团队干部深入部分中小学就德育现状展开了调研,形成了《全区中小学德育现状调查报告》,为局党委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供了参考。三是认真组织协调办公室工作有条不紊。及时完成有关总结、汇报、讲话材料和局内文件起草等办文工作和办会工作;认真履行局先教办主任职责,取得了一定成绩。四是积极完成兼职工作。较出色地做好了教育局关工委办公室工作、区德协的经常性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临时性任务。

在工作实践中,我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先后被评为“市青年岗位能手”和“区暑期青教工作先进个人”,“XX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和“XX区第二届十大优秀青年”,是教育系统后备干部;教育局关工委被评为区“先进集体”,区少工委获市“少先队理论文章优秀组织奖”、“手拉手”活动先进集体等称号。

三、正视不足,在创新中改进完善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9篇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何长胜.湖南大学校史(上册)[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M].:,2000:92-112.

[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0.

[4]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DB].公共行政园地.,2000-05-04:1-4.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政治学概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和研究方向

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走访了许多设置政治学学科的高校,拜访了相关学科的部分专家、学者,同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等,对高校政治学学科的本科教学情况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国政治学学科自从上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重建后,陆续在全国各类重点高校中普遍得以设置和发展。高校中设立政治学学科的院系主要有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行政学院、政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系等。有些学校政治学科的整体实力较强,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建制;而有些学校的政治学科尚处在发展之中,在师资等方面还没有与法学等学科相分离。

从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得到了普遍开设;国际政治专业则主要集中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外交学作为新兴的专业则刚刚起步。2006年招生目录显示,目前招收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2所;招收国际政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3所;招收外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所。

从师资及招生规模来看,政治学科本科生招生总体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目前平均为120人/年左右(大部分学校包括行政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各校师资力量已渐成规模,其中的一些知名大学在教师总数、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等方面尤为突出,目前教师与学生人数之比平均大致为1:10。

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在主干课程方面,各高校政治学学科下的几个专业基本都开设了政治学理论的基础课程,除此之外,政治学专业大部分开设了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国际政治专业开设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关系史等课程。其他相关的课程如社会学、法理学、管理学等也广泛得到设置,基本形成了政治学科较为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在配套的教材使用方面,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也有相当部分学科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高校采用了自己编写出版的教材。

二、总体评价

本科阶段教学是高校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学科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并为学科发展储备人才的一个基本阶段。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阶段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首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指导地位。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是近期涌现出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立场的优秀教材,如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张永桃主编的《行政管理学》、谢庆奎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这些课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观察、分析、解答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并力求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实践基础上的政治与行政理论的创新。

其次,引进和吸收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优秀成果。西方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中不乏优秀的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成果。政治学科恢复重建以来,也不断地介绍和引进西方政治学的优秀成果,为政治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比较政治制度”等课程的普遍设立,已成为政治学本科教学内容的又一个特点。同时方法论问题开始得到重视,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比较研究、量化研究等方法开始被引入中国政治学研究之中,对学术规范也越来越重视。

再次,结合中央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了对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政治学科的应用性相对较强,许多理论的提出就是对现实总结归纳的结果。目前中国正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政治学界去深入研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和回答。如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所进行的解释性研究,以及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理论方面的阐释等,都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此外,开始注重探索人才培养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衔接。政治学在培养政治理念以及政府管理的理论知识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而这也是现代政府公务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使高校政治学科的教育与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相衔接、为公务员队伍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许多高校为此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此类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高校的政治学研究也在各个学科领域和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政治学学者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以及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学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和谐社会、政府理论、科学发展观、农村问题等成为研究热点,政治学方法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同时,随着规范研究的不断深入,方法论问题在政治学的整个领域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治学研究正显现出理论深化、面向现实、多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治学科建设自恢复重建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还存在和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从全国范围来看,各院校的师资队伍情况参差不齐,总体上师生数量比平均为1:10,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0,这说明了师资在数量上还不充足。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教师的课程负担会比较重,忙于教学而科研时间被压缩;有些重要课程因缺乏师资可能被迫不开,学生不能很好地得到教师的专门指导。而在质量方面,虽然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一半左右,但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并不高,受过良好政治学训练的师资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也还不足,发展后劲受到制约。还有部分教

师原来是从事哲学、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学研究,后来开始转到政治学专业上来,缺乏良好的专业知识培养,也多少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师资问题无疑是当前政治学本科教学的最突出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本科学生教学的质量和整个学科的长远发展。

其次,课程设置有不尽合理之处。从各高校政治学科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大都比较注重理论教育,持操作性和实证性倾向的政治研究仍显不足,普遍缺少系统的方法论类课程、缺少名著导读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对于引领学生走入专业大门,培养其学术兴趣和加强学术规范训练非常重要。另外,还存在着公共课程比重过大而专业课程没有得到突出,课程多而不精、有些课程内容大同小异或者知识老化过时、教材选用不当的问题。少数高校由于师资不足,存在“因人设课”,或者勉强开课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专业竞争优势,从而给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带来诸多不便。

再次,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地还是灌输式的集中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自主思考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当然,这与师资的不足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教学理念创新不够,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来自教师的必要指导,其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学术研究上,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缓慢,部分学者热衷于基本政治价值而忽略了现实政治问题;对政治实践的调查和研究有待深入,在具体研究论题方面存在着忽冷忽热的现象;在方法论的发展上仍显不足,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理论分析工具的结合上尚有欠缺,同时缺少原创性理论。

四、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许多高校对加强和改善政治学本科教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认为应当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加强师资队伍:有的认为政治学本科的教学应当从单纯知识教育转向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教育:有的认为教学模式应当从单向的、被动接受型教育转向师生互动式、创新发展式教学;还有的强调人才培养应当从专业型人才教育转向复合型人才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师资薄弱的情况,一方面,要通过进修、交流、学习等途径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如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在职博士学位;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评,建立科学合理、有约束力的考评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科研活动的方式带动教学人才的培养,通过申报和实施科研项目,优化组合攻关小组,在合作竞争中培养和遴选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关注国际政治学领域的人才发展动向,积极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强引进人才力度,充实教学、科研力量。

其次,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各高校要结合本院系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及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使本科生内部课程之间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之间能具有良好的衔接;在理论知识课程体系中适当安排有关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和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课程,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结合课程专题进行讨论,介绍新信息,激活新思维,交流新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目标,根据课程实际安排小型的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研讨问题、参与课题研究,在课堂内外形成浓厚的探索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也可以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部署,组织实施有计划、成规模的社会调查研究,或者邀请相关方面的人员结合课程内容举办专题讲座,启发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 下一篇:政治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