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驿站建筑考

时间:2022-06-02 05:35:04

古代驿站建筑考

我国古代,把邮政叫做“邮驿”。何谓“邮”?何谓“驿”?据我国东汉时学者许慎写的字书《说文解字》解释说:“邮”,字形■,“境上行书舍。从邑垂,垂,边也”。学者们因此认为“邮”是指古时边陲地区传递书信的机构。所谓“驿”,《说文》解释说:“驿,置骑也,从马,罩声”。“驿”在古代即指传递官方文书的马、车。

自周秦以来,邮驿又各有不同的称呼。周代称“传”或“驲”[ri日],春秋战国称“遽[ju巨]”或称“邮”称“置”。秦时统一叫“邮”,汉代叫“驿”,魏晋时“邮”、“驿”并称,唐时又把“驿”叫做“馆”。宋时则出现了新的名称“急递铺”,元又有“站赤”之称,明代又把元时的站统称为“驿”,清时将“邮”、“驿”合二为一。现在习惯上把我国古代的邮政,简称为“邮驿”,或称为“驿站”和“邮传”。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公元前30世纪的第三王朝已建立邮驿,在考古发现的绘画上,有信使向埃及法老呈交信件的场面。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亚述城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沿途并设有驿站,驿道与驿站专供官用,驿道遗迹至今还可见。另外,在世界邮驿的历史中,像波斯邮驿、希腊、罗马邮驿、阿拉伯邮驿,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邮驿制度,其驿站及其建筑均体现了时代文化流、信息流,乃至时代建筑的风貌,也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文化、物质、军事等交流的渠道,我国从西周到清代邮驿及其建筑(驿站)都长盛不衰,直至1912年才废止。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作为邮驿制度的物质载体——驿站,在古城风貌城镇格局甚至地方城市的演化发展上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考古工作者近年曾在陕西旬邑县子午岭发现一处秦朝直道建筑遗址。是一座约40亩左右的大平台。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当时既作防卫又作信息传递站的驿站。有的专家则戏称为“一号兵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我国在西周时已形成了以人传递称作“传”,以车传称为“驲”的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时馆驿可谓豪华壮观,可以从中唐诗人刘梦得《管城新驿》的诗文中略见一斑:“门街周道,墙荫竹桑,境胜于外也。远购名材,旁延世工。既涂宣哲,领甓[Pi僻]钢滑,求精于内也。”意思是门外有宽敞整齐的道路,周围栽着桑竹,像个小花园。门内则是名贵木材的建筑物,墙壁砖瓦全是高级的。装饰精美华丽。此外,驿馆内还有专门的厨房,备有牲口的厩,堆物的大仓库,别墅式的高级房间。高高的台阶和院墙,宽大宏伟的门楼,应有尽有。

驿站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其它类型,如寺庙宫殿官署书院等内向封闭的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系统性,它的功能是在邮驿系统网络中流动而产生与完成,因而更为开放更为灵活也产生了更多的变化。驿站作为一个建筑群,其建筑序列一般会有亭、牌坊、驿站建筑,而驿站建筑的内部空间序列又分为:照壁、建鼓(鼓楼)、大门、正堂、东西二庑、舍(后堂)、驿丞宅、厨、厩。

演化至今的邮驿制度、建筑类型、其建筑形制、功能等已变得十分丰富。如果追溯历史与反观现实,那么今天的汽车旅馆、各种交通建筑、空港,乃至大使馆、领事馆等都可以看作是古代驿站的演承、发展。

以上是关于古代驿站的简单介绍。这样一个古老话题为何要重提?有何意义呢?而且作为国内外学界较有影响力的《中外建筑》为何又要开辟一个新的栏目“古代驿站建筑”专门研究相关问题啊?说起这些,还缘于一次对古代驿站的意外考察。2012年10月笔者被邀去沈阳建筑大学交流,之后又去位于张家口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学,去首都机场接我的王立忠老师,提到在河北段高速公路途附近有一个著名的鸡鸣驿站,建议我们驱车下去看一看,那时霰对驿站没有什么研究,两年前由于某一项目的初步设计需要,曾对厦门灌口镇的深青驿站遗址做过一般考察,试图提取环境符号或当地民居特色,但由于这儿基本上没有留下较完整的古驿站建筑供考察研究,最多不过是个遗址而已。因此,一直找机会补课,幸好遇到这样一个机会自然要看一看了。的确鸡鸣驿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较完整的古代驿站之一,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驿站的看法,并引起我继续深入研究与考察的兴趣。

国内关于邮驿建筑与文化的研究及普及方面,邮政部邮电司、中央电视一合摄制的《栈道》,邮政部发行以驿站为主题的邮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将邮驿博物馆(明代孟城驿站)拍成纪录片发行,其他个人驿站爱好者或学者也对古代驿站有过一定的研究,但整体而言研究尚处于分数、小型化。关于驿站的考古及其研究可以说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若干个专业,横跨历史、文化、考古、建筑、交通、邮政等行业,自己一年来的资料积累分析尝试性的研究只能是沧海一粟。对古代邮驿包括世界邮驿较深入地研究,其工作量浩繁。因此本栏目将从建筑学以致人居环境、历史文化等视野管窥驿站建筑,经过与编辑部的共同策划。决定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一些与中国古代驿站尤其是驿站建筑的相关研究与考察,发掘古代驿站建筑的丰富内涵,让人们珍视驿站建筑的遣存价值。对于设计者来说。从古代建筑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希望通过设立该栏目。以飨读者。

注释:

【1】舒韬,驿站,重庆建筑,2004增刊:93195

【2】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商务印书馆,2007,6

上一篇:菲律宾海上万花筒 下一篇:斯滕森助阵第20届沃尔沃中国公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