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愈笃,知之愈明

时间:2022-06-02 05:09:22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寥寥数语就概括出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要建立在知上,知因行而实现,行成就知。在知行一体的情况下,自“明”就自然如群星拱月般出现。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将行与知各自囚禁在两个空间里,知行的不统一让学生的学习“缺氧”,使其在憋闷中艰难地维持内心秩序,仿佛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实质却是“哑巴吃黄连”。语文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更是把“语”、“文”控制在了课堂的照本宣科中,把“行”、“知”割裂,并排除在教学之外。这使得语文这一学科的生活性指向落空,它成为装饰性的知识。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知行一体,设计前置性作业,让生活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行成为知识旅途的始发站。

一、 导语搭桥,实践先于理论

人们对“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的讨论同对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讨论相似,最终还是不能断定先后问题。但可喜的是人们已经利用主观能动性,驾驭“知”与“行”;并应用它们先后顺序实现自己希望得到的效果。这在教育领域尤为突出。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以往,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上课铃一响,随着学生的起立声,将本课的题目急速地写在黑板上或放在幻灯片上,当学生坐下时,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理论性极强的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等知识都扑面而来。高中语文课缺少带有学生个体生命色彩的实践。所以,教师必须将实践因素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前置性作业中实现自我与课程的融合,这样,课程才能真正起到教化作用。教师可以先从导入环节入手,利用导语,让学生在大脑中搜索没有理论做支撑先验性的东西,然后再进行理论的延伸,实现先验与理论的统一。

以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这篇文章是以说明的形式展开的,荔枝的果实形态、习性、产地、栽培方式、储藏方法等等都被作者叙述出来,精妙详细。读来,让人觉得成串的新鲜荔枝就在眼前。即便如此,从语言层面获得的总不如亲眼所见、所感让人觉得快意、明了,有亲切感。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挖掘学生脑海中潜在的前置性的经验和认识,为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之间消除隔阂。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对荔枝习以为常,但恰恰是这最习以为常的东西让我们觉得惊异。说说荔枝在你印象中的样子,以及你所认为的荔枝的与众不同。”生活情景介入导入语,导入语以先入为主的姿态又统领着学生的大脑,并与文本知识、理论相互验证,这一方面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另一方面又使文章文字由死复生,映照生活。学生内心与教材产生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二、实践分享,作业引出新课

“分享”是人类最迫切的愿望,在分享中可获得加倍的喜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他们本心未泯,那些属于本能的东西不待挖掘,自会浮在他们行为举止的表面。分享也是一种本能,它象征着学生热情和张扬的生命形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本能,让他们在前置性作业中获得实验的乐趣及认知,并在课堂上,利用分享这一行为引出新课。让实践先于理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做教材知识的敲门砖,以生活作为切入点,走进课堂学习中。而且,“新课”侧重点在“新”字,会让学生感到陌生,而生出胆怯心理。但是,将前置性作业放在新课的讲解之前,让习以为常的生活点滴像“疫苗”一样注入学生的心里,避免这种胆怯、陌生,拉近学生与课本新知识的距离,抹掉学生所认知的世界与理论世界的界限。让语文学科教化于人、沐浴人心的实用价值彰显出来,矫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受用一生。

分享,是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作为种子,收获更多的东西。学生实践作业的分享,可使学生间互通有无,融合认识,借鉴经验。对新课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是一篇饱含真挚情感和热烈期望的演讲词,字句啼血,仿佛作者内心咆哮,呼唤民族平等、种族平等、人类和谐共发展。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种族纷争、种族歧视的视频、资料。课上,教师可以拿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前置性作业分享,并对自己搜集的视频资料做解说。这种同一平台的分享既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又让学生对新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利于对新课的学习。

三、 思想总结,前置联谊后续

总结不是任务结束的象征,而是另一项任务的开始。对于前置性作业来说,最看重的不是学生完成了什么,而是学生在作业之后获得了什么。在语文前置性作业安排中,教师常常忽略这一点,只是拟定问题或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许会起到教师想看到的效果:实践先于理论,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但是前置性作业中待挖掘的东西却被掩盖了,这些东西或者是超出语文教材额外的知识价值,或是学生所获的额外的思想情感启发等等。教师在考察前置性作业完成效果的时候,还要组织学生展开研讨,进行思想总结,谈谈在前置性作业完成过程中那些额外的获得。让前置性作业活动有一个后续和延伸。

还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搜集一些有关种族歧视、纷争的视频资料”之后,也应该让学生对这些资料的主题做一次总结,获得一些额外的见解、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前置性作业才有张力。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反馈,让学生说说歧视和平等这两种状态下,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前景。

语文教学如同一条直线,具有前伸后延的无限拉长性。教师完全可以突破课堂及教材这两种空间的藩篱。让前置性作业承担起课堂、教材与生活、社会之间等领域的联系。让语文学科所赋有的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等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下一篇:“自媒体就是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