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时间:2022-06-02 12:32:48

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在中华文明悠久而璀灿的文化遗产宝库中,中国画、中国陶瓷无疑是两颗光彩夺目、魅力永驻的明珠。陶瓷艺术与中国画艺术都是在一代代艺术家辛勤探索、承袭、创新中创造出的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宝贵艺术形式,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海之中大放光彩。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韵味,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紧密结合互为借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画面风格来看,陶瓷绘画既吸收了中国画点线面的运用特点,又融进了中国画技法,讲究笔法、气韵,追求笔势飞动、线条流畅、酣畅淋漓的效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艺术品种都是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譬如,世界性绘画品种——油画,最初是用蛋清作调色剂而不像现在有专门的调色油,用蛋清调制的颜料自然没有如今油画颜料的附着力强,加上颜料品种不丰富,油画材料和工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的就是油画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使油画的绘画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景德镇的彩绘品种也是在日臻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青花在元代只有“塌水”技法,到了明代才有“墨分五色”的“分水”技法。粉彩从康熙时期发展至今,“洗染”,“点染”技法逐渐形成,以及颜料品种不断丰富和现今陶瓷艺术家对粉彩颜料调配的深入认识。所有这些物质层面的材料和彩绘工艺技法的深入发展都为绘画性的表现做好了前提准备。另外,陶瓷艺术较其它艺术特殊的一点是:它是火的艺术。不论釉上的还是釉下的都必需经过火的洗礼,这是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因此,烧成工艺的不断发展以至烧成一件陶瓷艺术品有百分之九十成瓷率的话,才能减轻陶瓷艺术家的压力,从而才能进一步壮大陶瓷艺术创作队伍。

陶瓷材料的丰富、彩绘工艺和烧成工艺的成熟发展只是提供了绘画性表现形式独立发展的可能性,而文人的介入为陶瓷艺术中绘画性表现形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文人画家都是以古代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为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准则。“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画家品格、才情熔铸于绘画对象的风气韵度、精神面貌和内在生气的表现。瓷画是借助陶瓷载体,以绘画性表现形式寄予画家的思想情感,它同样讲究笔情“墨”趣(以料代墨),它也同样强调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和画家熟练掌握用笔用“墨”(料)这一技术性因素的关键性。文人出身的画家以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全面的文化修养为基础,通过在瓷上进行绘画性表现,既弘扬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又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件好的绘画性表现形式的瓷画作品,既能体现出画家具备高超的陶瓷工艺技术,又能显示瓷画家是依托陶瓷载体上的画面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说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情感化的产物,那么装饰性表现和绘画性表现相比,毫无疑问,后者彰显出创作者更丰富的情感世界,它留给欣赏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绘画性表现的陶瓷艺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注重画面的形式创造,更注重其内容的丰富性。绘画性表现往往是以极具感彩的深刻内容作为与欣赏者沟通的媒介。一味追求装饰形式上的花样变化或追求工艺技巧繁复、材料的堆砌,对于正常状态的欣赏者来说,很难在这些装饰形式上找到与之心理情感需求相吻合的因素,他们总是以能否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为准绳来选择美感对象。现当代,人们处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但生活节奏却非常快,竞争也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中。随着精神压力的不断累积,大多数人更需要那些回归自然、画面内容丰富的绘画性表现形式的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中的绘画性表现形式吸收更多的是中国绘画形式。由于中国绘画是民族化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的,比如特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性格爱好等,是在发展中积累的,是经验式的,民族传统既然是由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当然为中国人所热爱。绘画创作有继承性,对具民族性绘画的欣赏更有继承性,因在欣赏中久而久之可形成习惯和爱好,就带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这样中国绘画的民族欣赏习惯就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稳定下来了。从这些我们可看出绘画性表现形式受更广大欣赏者青睐的原因所在。

陶瓷绘画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涵来看,都是以陶瓷材质为主体,以陶瓷的釉、颜料等为表现手段,用中国画的技法和风格来表现一种神韵。在吸收国粹艺术丰富营养,把握韵律、意境气氛、文化象征等内涵本质的同时,不断地利用中国画成就,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语言。

意境追求的共同性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是我们最古老的绘画艺术作品,也是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最早的契合,它们在生活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断发展,他们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想。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他认为的意境即意与景的统一,境界被看作艺术美的本源,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就是说如果艺术达到了情景交融,神韵就自然产生了,气质就体现了。意境可以体现艺术的美,也是艺术创作、鉴赏中衡量美的标准。它是画家思想感情与生活、景致对象相融合的产物。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见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绘画的内在精神本质,一切自然物象仅仅是激发艺术家自我潜能的媒介,都是一种客观而并非直接表现对象,在“实境”的启迪下“因心造境”,找到实境中的内在精神活力,使之与自我内心深处产生审美精神的同构,让“实境”转化为心中的艺术“虚境”,然后借助笔墨演绎出来,这一过程就是唐代张操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是构成中国画之精神意境的重要手段。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心与物的结晶,陶瓷山水艺术家冯晓矛先生在创作题材选择上借鉴自然景观体现出一种宁静韵律感,其作品《乡情》三条屏,画面上远山、轻舟、山泉、溪流、茅舍、炊烟,无不展现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氤氲之美,让人遐想不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将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醇厚情意通过陶瓷装饰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人们眼前。陶瓷艺术作品与中国画艺术作品的相通意境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美的感受,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画面与生动的表现形象,将现实生活中美的精华在艺术作品丰富的意境中集中展现,激发了人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向往。

中国画对陶瓷粉彩和新彩的影响很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地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幅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地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凸显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情感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纵观我国的陶瓷绘画历史,中国画风格成为其中的主流形式,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融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的制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从而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上一篇:试论现代粉彩瓷画艺术形式 下一篇:浅谈陶瓷装饰中吉祥图案的装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