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师阅读的行动研究

时间:2022-06-01 09:01:26

推动教师阅读的行动研究

教师阅读的行动研究:如何阅读?

教师阅读有种种形式,闲适的,功利的,或多或少都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改变。作为教师,不能忽视的是具有专业导向性的阅读,具有组织意味的阅读,也就是教育阅读。这种阅读如何建构和推行?也许仁爱中学和塔山小学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近年来,有关教师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经常见诸报端。大力倡导教师阅读,已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有些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并积极尝试推进教师阅读,但苦于缺乏有效的抓手,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所在学校自2006年开始推进教师阅读,在摸索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推进教师阅读的有效路子。

组建“先锋团队”,发挥领跑作用

在推动教师阅读上,建立一个专门的阅读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教师读书逐步进入正轨。

1.从“游兵散勇”到“精英团队”

2006年6月,宁波市教育局开展了“读好书,促发展”活动,并在媒体上公开推荐了优秀书目。学校领导觉得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很好举措,于是专门拨出经费,为全校6个教研组均配发了30多本书。这个书目中有很多好书,比如吴非的《不跪着教书》、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金洲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肖川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

当时,学校只是发出了读书的倡议,具体的读书活动由各教研组安排。但是,两年的实践表明,由于缺乏专门的读书组织,刚开始时,教师的热情比较高,到后来就慢慢地冷却了下来。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11月,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读书社,首批成员共10人,全部为学科骨干教师或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英团队”。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都比较重,如果让这些最忙碌的教师带头读书,爱上读书,那么其他教师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就会站不稳脚。

2.从“读书启蒙”到“自动自发”

读书社成立之后,马上开展了好书共读活动,把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作为首本共读的书推介给教师。这本书对于教师读书的意义、教师读书与教学、教师读书与写作等关系阐述得非常到位,是一本推进教师读书的启蒙书。接着,读书社又向教师们推荐了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这本书把“读书修身”作为优秀教师的第一堂必修课,让大家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读书社成立四个月后,举行了第一场读书沙龙。在交流中,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阅读对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境界的积极意义。通过交流,大家相互鼓励,树立了进一步阅读的信心。

此后,读书社又陆续共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吴非的《致青年教师》、方新田的《平静的忧思》、吴志翔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等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分享读书的心得体会,获取更多的收获。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读书社的活动,并带头读书,积极参加读书社的沙龙。领导的重视进一步激发了读书社教师的热情。近几年寒假后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读书社都举行了读书沙龙,迫不及待地分享假期的读书感悟。

读书社还邀请了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张文质和闫学、《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与读书社的成员面对面交流,分享读书感悟。

3.从“读书种子”到“全校标杆”

2010年8月,在教师读书社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写作组,吸收24位教师加入了这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写作组纳入教师读书社统一管理,以更好地组织教师研讨当前教育刊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分析各类刊物的特点,组织教师多练笔,多投稿,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写作组的成立,使得“读书种子”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几年下来,教师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大显魅力。由于教师读书社中有每个教研组的成员,这些成员自然就影响到了其所在组的其他教师,带动了大家的阅读。教师读书社也成为了全校教师阅读的风向标,教师读书社的老师正在阅读的书,社外的有些教师会向他们借阅,有些则是自己买来读。其中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对学校教师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不少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了自己的口头禅,在日常交流中常冒出这样的字眼。

依托多元力量,营造浓郁氛围

推动教师全员阅读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学校除了抓好读书社这一“读书种子”队伍的建设,对推进全员阅读也非常重视。

在推动教师读书中,仅仅依靠教务处或者教科室单个部门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科室作为学校行政的具体负责部门,联合党支部和工会,依托多元力量,营造浓郁氛围,充分发挥合力,让教师阅读真正成为了学校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实事。

1.政策有效引领,教师乐意埋单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们自费订阅优秀的专业报刊。此外,2008―2013年,学校连续六年为全校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教科室还充分利用这一补贴制度,向教师们推荐《教师博览》《教师月刊》《中小学德育》《师道》《教育时报》等优秀教育专业刊物。

在学校的引领下,教师自费订阅专业刊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几年人均订阅近3份。而且教师的阅读走出了“学科阅读”的局限性,走向了“开放阅读”。教师在专业刊物的选择上,不仅选读自己所教学科的刊物,还阅读《教师博览》《教师月刊》《师道》等综合教育类刊物。近年来,教师人均自费订阅综合类的教育刊物近1份。

2.营造良好氛围,方便教师阅读

为了更好地营造浓郁的学习文化,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2010年4月,学校工会特意为全校的15个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小型的不锈钢书架,还配以适量图书,并称之为“教师共享书架”。工会先后赠送了《破解幸福密码》《做最好的自己》《24节气养生法》和《教师一定要注意的99个健康细节》等书。

教师从学校阅览室借来的新书或自己读过的好书,也可以放到“教师共享书架”上。目前,已经有不少教师把其他的好书也放到了“教师共享书架”上。这样,就真正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工会倡导教师充分进行“碎片化”学习,在点滴的积累中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现在,学校图书馆也充分发挥延伸服务的作用,按照教师共享书架的数量配置了一批优秀图书,放到共享书架上,方便教师阅读。比如《教师的20项修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专业成长》《跟孔子学当老师》等10种书,就按照教师共享书架配备,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了便利。

为给教师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还建立了能无线上网的高品位的教师休闲书吧――芳馨苑,作为教师读书社活动和教师业务学习的场所。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在芳馨苑值班,并免费为教师提供茶和咖啡,让教师在舒适的环境中静心阅读,更好地享受读书之乐。

3.有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阅读

近年来,党支部、工会和教科室坚持联合开展有奖读书征文活动,并为每位教师提供参考书籍。从2009年开始,学校先后为每位教师发放了《给教师的建议》《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致青年教师》等书。

从2011年暑假开始,学校开展了“让自己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为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便利。6月初,教科室精心列出适合教师阅读的一份书目,让教师从中选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然后由学校统一购置,在放假前赠送给教师。这样的做法,突破了原先“大一统”的指定做法,让教师读的书更对自己的“口味”。

如2011年的“读书菜单”中,既有新出版的“大夏书系”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源创图书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有《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优秀是教出来的》《论语今读》等各类经典著作。2012年暑期,学校精心推荐了《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教师要学陶行知》《好学生,好学法》《我抓住了两个世界》等6本书让教师自行挑选。

从2011年起,学校党支部在推进教师读书上也有了新的举措。为了让党员在教师读书中起好引领作用,学校党支部在每个党员生日这一天,为其送上一本书。2011年送的书为《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行动》。

引进“学术外援”,开展多种交流

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了教师读书写作群,邀请《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教师博览》等报刊的编辑、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刘铁芳教授、全国十大推动人物闫学、特级教师凌宗伟等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成为教师读书社的“学术外援”,从而使这个群成为一个“超级智慧群”。学校的这个“超级智慧群”让教师可以与报刊编辑进行便捷沟通,也可以直接和专家学者对话,充分享受到了E时代的便利。

1.搭建学习和交流的有效平台

每天早上,学校的教师读书写作群里都会出现“一个励志故事”和一篇“日出日落”叙事,这是学校的“学术外援”―――以每天一个励志故事闻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通州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提供的。此外,宁波的“胖妈妈”邵莉也会在这个群里放上一句“每天一句温馨话”。现在,凌宗伟校长的“每天一个励志故事”和“每天一篇叙事”、胖妈妈的“每天一句温馨话”已成为这个群的一道“私房菜”,让很多教师从中获益。

由于这个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内群,而是有着众多的网络“学术外援”,因此教师们除了与本校的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向校外的专家学者讨教。比如学校邀请了知名教育学者姜广平和《教师博览・原创版》的方新田主编作为读书社的远程指导老师,这样,大家可以就读书写作方面的问题向专家咨询。

现在,很多教师想投稿,却苦于找不到门路。但我校的这个群集中了《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教育时报》《教师博览》《师道》等教育报刊的相关编辑,教师们若想投稿,可以很方便地跟他们取得联系,这也大大激发了教师们写作的积极性。近年来,正是依托这个群,本校有多位教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教师博览》《师道》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2011年,《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和阅读版编辑池沙洲以“学术外援”的名义,走进仁爱校园,在与编辑的现场“零距离”接触中,大家学到了很多写作和投稿方面的技巧。

3.举行别样在线读书交流活动

学校还利用这个超级智慧群,开展了别样的读书活动。2011年4月19日,由读书社发起的区内四所学校共读沙龙如期举行。四所学校的教师们在畅谈了读《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的感悟后,与该书作者吴志翔进行了在线交流。大家结合这本书的阅读,就“如何看待虎妈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好‘为己之心’和‘外在考核’之间的关系”“教师如何有效阅读”等教育热点和促进自身成长的问题,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对阅读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了本次沙龙活动。这次共读沙龙让教师们深刻体验到了多样化读书的魅力。此外,不少教师的读书感悟也因此变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热情。

2012年6月,读书社发动区内外五所学校共读知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姜广平的《我抓住了两个世界》。五所学校的教师在群里与作者姜广平进行了“关于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的在线交流。镇海区教育条件装备站还在镇海教育信息网上公布了本次在线交流的活动安排,并把此活动纳入区级网络教研活动范畴。

鼓励读写结合,提升职业幸福

推进教师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那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事实上,教师的职业幸福跟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来就是紧密相关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是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

1.奖励读书笔记,激发写作热情

为了激励教师读写结合,学校把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纳入到了论文奖励的范畴,奖励标准等同论文,这大大激发了教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热情。除了按论文标准奖励获奖、发表的读书笔记外,学校还每次给各级读书征文获奖的教师颁发精神奖品,并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予以表彰。比如2013年1月,学校就把《第56号教室的故事》《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师》《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等优秀图书作为了精神奖品。

从2009年到2012年,学校连续四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这四年的教师个人获奖总数为全宁波大市各类学校之冠。尤其是在2012年浙江省第七届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全宁波大市共有4人获得一等奖,本校就有3人。在2012年12月揭晓的镇海区首届教师读后感评比中,全区共有25篇文章获得优胜奖,本校就占了11篇。

2.全校大会交流,共享教育智慧

学校每年的寒暑假结束后,都会安排全校性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让大家共享教育智慧。特别是自开展“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以来,学校安排发言的教师都是各选读物。这样,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激发、相互借阅,读更多的书。事实表明,暑假“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结束后,大家相互借阅,起到了延伸阅读的效果。

从这几年发言交流的情况看,各教研组都有代表,发言的既有年轻教师,也有高级教师。学校希望通过全校交流的形式,进一步营造人人爱阅读的氛围,让读书成为全体教师的习惯。

3.教师加快成长,爱读已成习惯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爱上了阅读,并在不断的阅读中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不少青年教师开始在《教师博览》《教育时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英语组青年教师范晓晶,自2008年开始,一直自费订阅《教师博览》,一直认真读书并积极参与各类读书征文评比,如今教龄仅10年的她成为了全区最年轻的中学名教师,并评上了高级职称。社会组青年教师谢小芸,在工作的第六年就获得了区骨干教师称号,连续三年在区学科教学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并通过严格选拔成为了宁波市特级教师(名教师)带徒学员。谢小芸老师也一直认真阅读教育专业刊物,多次在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类似事例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大量的阅读中享受着职业幸福。

应该说,在学校教师阅读氛围不浓的情况下,全员共读是一项有效抓手。不过,随着学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每个教师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的阅读结构,则是教师阅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要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建立专门的读书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稳步推进,让教师爱上读书就不是一件难事。

上一篇:家里的狂欢节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