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2-06-01 06:20:56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拓展教学模式、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合作探究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实效性;网络技术;生活实际;小组合作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作为农村小学在师资、器材、实验等方面的硬件软件更处于薄弱地位,导致有些学校的科学课形同虚设,甚至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科学。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暑假我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师转岗培训,经过培训以及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体会:

一、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拓展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果这时在教学中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可将过去传统的、封闭的课堂变成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走向创新的天地。

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和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来模拟三球转动,演示三球运动的变化过程,并配上太阳光线的照射,帮助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这样学生学得有趣、轻松、牢固,比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教学《植物的根和茎》一课,可在新授完成后,播放动画片展示植物的根如何吸收水分,茎如何输送水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在这里多媒体技术起到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

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平台,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世界、探索未来的兴趣和欲望,互联网的技术和资源则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学习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浩瀚的网络世界。

二、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和欲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的快乐,唤醒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教学《我们来抽丝》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通过浸泡、找丝头、抽丝、测量等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会养蚕缫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亲身经历为主的体验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因地制宜,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缺少和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但农村学校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田野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机耕路旁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小草小花,草丛里不时跳出几只蝗虫或青蛙,花朵间时常会有蝴蝶在飞舞;小河里、池塘中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山丘上有各种树木,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有时还能看见野兔、松鼠等小动物。为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所以,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组织学生研究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例如,教学《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单单靠课堂上讲解如何区分土壤,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不好理解。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的优势,带学生到田野里去实地感受沙土、壤土、黏土的形状、颜色、手感,从而对土壤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我也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让他们充分去认识植物的果实、种子、根、茎、叶、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得到了自然界的熏陶,体会了植物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四、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是把以“教―学”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它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我改变了教学的跨度,以一个月的期限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养蚕,并要求他们在蚕的各个变化阶段做好观察日记,一个月后举办一场养蚕经验交流会,从而让他们对蚕的一生有直观的了解。教学《关心天气》这单元,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了如何测量气温、如何测量雨量、如何判断风向、如何记录天气情况等。在整个过程中,人人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有机会动手实践,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得不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倾听了他人的发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收获了大家的果实。实践证明,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学生各尽其能,增强了探究活动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五、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力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乐于探究的精神。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早年学过的一些物理化学的操作技能早已丢失,所以说,科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如,在教学《变色花》时,教师首先演示了白花变红花绿叶,又由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的实验,学生亲眼看到这神奇的变化如同魔术一般,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再配合教师适时积极的引导,学生很快便投入了主动探究之中。又如,《学会使用显微镜》,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精密的仪器,其操作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使用之前教师是必须为学生提供示范的。通过优化教师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了农村学生的教育公平,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亲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大寨中心小学)

上一篇: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快乐预习,高效课堂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