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任务设计,助推信息技术走向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07 04:37:49

巧用任务设计,助推信息技术走向高效课堂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学习兴趣为抓手,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巧设教学任务,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每节课上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高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同时和同行们探讨一下在教学任务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计;高效课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三年级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浓,可是没过多久,兴趣就减淡了;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热情也只是出于表面的一种热情,或者可以说是学生对玩计算机游戏很感兴趣,对这节课本身的内容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导入,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成了老师解读教材的关键,而采用“任务驱动”授课前,学习“任务”的精心设计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任务驱动”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并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变化,正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所向往的课堂教学效果。

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总结,笔者认为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的作用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唤起,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情境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画王第二课时内容《丰富的图库》时,在提出具体学习“任务”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小猴子”上星期周末是怎么过的?

生:期待……

师:展示事先做好五张图片,描述了小猴子和一些动物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看得非常认真,都觉得“小猴子”的周末过得真有意思。

接着我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这个故事还没结束,大家猜“小猴子”和“大象”之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请你们来完成老师没有完成的任务好吗?

这一情景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这图片用什么软件制作呢?”“在哪里可以找到小猴子呢?”有的学生说:“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森林呢?”也有学生问:“我怎么才能把画好的图片保存到我的文件夹里?”……整堂课下来,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课堂中学生动手的多了,说话讨论的少了。

二、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层设计学习任务

在设计学习任务前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适合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有所差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多个有梯度的任务,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结构。

四年级下册《网上赏西湖》这一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搜索引擎的一般使用方法,能够将网页上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收集、整理并制作成一份介绍文章。整堂课学生不仅要查找信息、选择信息,还要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最终完成一件作品。普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遇到比较多的问题。因此我设计学习任务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任务一:1.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杭州西湖”的文字资料与图片。

2.搜索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完成第一个小任务的学生)

任务二:收藏自己喜欢的精彩网页。

任务三:1.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复制到Word文档中,制作一份介绍资料。

2.将文字、图片,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并制成一份介绍性资料。(完成第一个小任务的学生)

任务四:查找西湖的景点分布,设计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完成上面所有任务的学生,选做)

我设计此学习任务时,把任务一、任务三分成两个小任务,任务四为可选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在完成一个小任务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下面是我上五年级下册《我的风采》的任务设计:学生此时已经对PowerPoint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制作一张介绍自己的幻灯片。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预习课文《我的风采》,自主探究如何对文本、图片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任务二:给文本、图片对象添加声音效果。

任务三:调整各对象的出场顺序。

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一张添加了自定义动画的幻灯片。你们发现自己的幻灯片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吗?“老师你的幻灯片图片会动吗?”“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设置的?”“老师的幻灯片文字会动而且还有声音效果”……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地探究学习,这时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并收集学生操作时问题较多的地方。“我发现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有的时候添加效果这个按钮是不能用的,哪位同学能帮我解释一下是为什么吗?”“老师你没有选择好对象”。学生上前演示如何选择对象。大部分问题都能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共同探究中解决。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四、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习”一词被引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学到什么东西,就应该随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学有所用。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

我在四年级上册《邮件传祝福》中,任务是这样设计的:

任务一:登入自己的电子邮箱(可以是网站申请的,也可以是QQ邮箱)。

任务二:“圣诞节”快要到了,请用电子邮箱给同学发送电子贺卡。

任务三:请用“附件”形式,把自己以前制作的作文集发送给好伙伴。

上课时我先登入自己的邮箱,展示收到的圣诞贺卡。学生此时心动不已,“好漂亮的卡片啊”“我也想要这样的贺卡”“我想做一张这样的卡片,送给我的妈妈”……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那接下去请你们先完成任务一吧”,在接下去的巡视中发现学生在登入邮箱的时候,正确输入电子邮箱地址会出现一些问题。但通过特别提醒和同伴帮助,都顺利解决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学生心灵的唤醒,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巧设学习任务,不断开展实践、反思与总结,一定能让我们与高效课堂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张忠.小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新课程:小学,201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第二小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下一篇: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