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01 04:14:5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方法已较为成熟,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研究也很活跃,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治疗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28岁-56岁,平均43.7岁,患乙肝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7件,平均11年,乙肝两对半呈“大三阳”改变14例,“小三阳”改变24例, HBV-DNA1.0×106拷贝/ml―1.0×108拷贝/ml23例;≥1.0×109拷贝/ml15例,3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见表。血清白蛋白白测定见表2。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6-54岁。患乙肝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9年,平均11.3年,乙肝两对半呈“大三阳”改变12例,“小三阳”改变23例,HBV-DNA1.0×106拷贝/ml―1.0×108拷贝/ml19例;≥1.0×109拷贝/ml 16例,两组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彩超、CT检查:治疗组、对照组病人均行B超和CT检查均提示脾大,少量腹水46例,大量腹水27例。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标准(2005年)。诊断治疗组: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型6例,重型27例,重症5例。对照组: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型7例,重型24例,重症4例。

1.4 中西药治疗方案 (1)西药方案:抗乙肝病毒药拉米呋啶或阿德福韦脂口服;丹参注射液+10%葡萄糖点滴;促肝细胞生长素+5%葡萄糖点滴;维生素C、维生素B6+5%葡萄糖点滴。

(2)抗乙肝病毒药拉米呋啶或阿德福韦脂口服:复方甘草酸单胺S针+5%葡萄糖点滴;肝水解肽+5%葡萄糖点滴,丹参注射液+10%葡萄糖点滴。西药方案(1)或(2)。联合中药“健脾祛湿,行气利水”方法。方药组成:茵陈、茯芩、泽泻、陈皮、丹参、白茅根、柴胡、广郁金、鸡内金、黄芪、党参、白术、赤芍、炙甘草。治疗期满半年以上,随访一年以上。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21例,好转15例,无效或退出治疗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或退出治疗3例。见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复常、HBV-DNA阴转HbeAg转核三方面,在一定时间内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很多,西医西药注重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改善微循为原则;中医中药以辩证论分型治疗为原则。本组3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施治以“健脾祛湿、行气利水”为治疗方。方药组成中茵陈、茯芩、泽泻、白茅根、清热祛湿退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胃,补中益气,调整机体免疫机能,增强应答反应。

慢肝病人,多以脾虚为主,如腹胀、腹泻、不思饮食、“形寒而体虚、腹大而消瘦”、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胃、补中益气。柴胡、陈皮、广郁金、佐以疏肝理气、行气解郁,增强健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从而达到消除腹胀、腹泻、不思饮食的治疗效果,增进病人的食欲,增强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病人的营养、体质得以增强。丹参、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心肝肾等脏器血液循环的功效。慢肝病人多存在形寒、肢体末梢循环差等一系列症状和表现,通过大剂量丹参、赤芍的使用,病人以上症状明显改善。

茵陈为治疗黄疸病人的要药,亦称圣药,慢肝病人多有湿热症,而以湿为主,湿困脾、脾不健运,而出现腹胀、腹泻、不思饮食的症状和表现。肝喜条达,由于湿困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水湿,湿邪停于中焦,输泄失常,湿热阻遇郁蒸而发黄疸。在组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胃,茯芩、泽泻、白茅根、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广郁金能促进胆汗的分泌与排泄,诸药共奏“健脾祛湿,行气利水”之功效,因此,治疗组在肝功能复常,HbeAg转核HBV-DNA阴转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上一篇:ART技术治疗年轻恒牙龋病的疗效评价 下一篇:穿透性心脏刀刺伤救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