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时间:2022-06-01 12:45:32

浅谈在课堂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摘 要】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心的丧失”。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自信心比较强的同学往往表现为主体意识比较强,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敢于尝试回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等等,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反之。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信心,优化教师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自信心 课堂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

一、我县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同学人在课堂上,心却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听;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作声,不愿发言,老师提问时,他表现出来的是怯生生的,或东望西望,或说话声音极小;老师提出了一个稍有难度,但绝对是大部分学生均能比较轻松地答出来的问题。举手者却寥寥无几,问不举手的原因,回答:“怕!”“怕什么?”怕说普通话,怕回答错误,会遭批评、讥笑。究其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信心。

二、我县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全县以瑶族为主体民族,同时还有壮族、仏佬族、苗族等13个民族,总人口约为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7%,是全国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多的一个县。因为都安有“九分石头,一分土”,所以号称“石山王国”。我们县所在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势复杂,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观念落后等客观因素,使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都局限于山村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很多家庭为生计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九九和六一”,孩子们上学有近1/8的山区小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遇上刮风下雨更是泥泞难走,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许多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刚亮赶路上学,下午三点赶回家。因为贫困,生活压力大等带来影响,导致他们抑郁、胆怯、不自信等心理问题让他们不敢参加小组活动,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参加社团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长期封闭在大石山区,社会见识缺乏,工作量繁重,教学理念陈旧导致的创新教育匮乏。农村初中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教师编制不足,老师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更没办法去探导课改新理念,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引人。

三、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对策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与获得情感体验为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为我们的课堂负起责任。现代教育研究发现,自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知识水平,我们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送老师出去培训、进修和学习。例如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他们“三三六式”教学模式,到玉林市学习有效教学模式。同时也请高校或兄弟县市优秀学校的专家、学者来讲座、报告。而且还鼓励教师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有活力和吸引力。具有新鲜“血液”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高涨,觉得自己的前途更多光明,学习更加充满自信。同时还要发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在山区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作用,开展比如,少数民族教学理论学习、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有效教学等,提高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让我县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取代单调僵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调动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知觉好奇,激发探究心理,形成主动、兴奋的学习心向。

2.改善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推进新课堂改革理念,为适应素质教育前提下的课堂模式,2007年我们都安县教育局争取到了,中英双边联合举办的西南部基础教育项目“参与式教学”的有关教师培训。“参与式教学”把老师的“一堂言”转向学生“探究”之后,老师终于从“主角”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打破了旧的授课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是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因此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尤为重要,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应将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活动:作业、思考、回答、活动、操作等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以及时、中肯的评价,使其在自己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增加学习的兴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上课时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由内而外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会给学生予以真诚和期待,树立他们参与课堂的自信心。用你的眼睛对他们说话。如:学生起来发言时,专注的眼神;学生发言错了,没关系鼓励再来一次眼神;学生调皮时,希望改正的眼神;学生有问题时,希望关注的眼神。这种独特的夸赞,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自信,学生由此敢想、敢说、敢做。

老师的“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发挥鼓励、安慰、提醒学生的作用,如:走近学生,对不舒服的学生轻轻地抚摸表示关心;轻轻拍打肩膀表示鼓励;稍用力的拍打是提醒;在全班顺着树起三个手指是集中注意力等等,这些无声的语言,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在与同学的默契中,提升了彼此的信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由然而生。

3.认真贯彻国家教改纲要,培养留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缀学现象。让他们从“有学上”进而“上好学”,使他们学有保障,学有信心。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常规教育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进行学习、纪律以及做人的基本品德规范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促进个性发展,树立自信心具有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自信教育的特色活动是有效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参与的激情,创造自信的天空。

上一篇:对强制编排学生座位的看法 下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