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策略刍议

时间:2022-06-01 12:10:50

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策略刍议

【摘 要】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从事专业语文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就语文阅读的策略谈几点心得。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素养;策略刍议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说明我们语文教师不只是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浩瀚的书海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三小学多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阅读技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教育教学实际,灵活多样地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阅读。

1.做好示范。根据文章内容,进入角色,饱含深情,带着表情、形态甚至爱憎,分清轻重缓急有节奏地给学生范读课文,甚至学习和借鉴当前最为流行“模仿秀”,把自己塑造成富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教育艺术家,让学生被老师的示范朗读所感染、熏陶,发现阅读的美感和力量,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教师朗读的语调要时急时缓,时强时弱,还可用肢体语言,使关键的字词掷地有声、抑扬顿挫,体现出作者对庐山雄奇壮观和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真正做到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以声载道。

2.诵读经典。在完成基本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要利用一切有效时间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学经典,从经典中得真知、得真理、得真趣。可以结合课文教学需要和时令特点,布置一个核心课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知识、搜集有关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最后在课堂上集中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实现阅读成果大家充分共享。

3.推荐阅读。为了让学生系统渐进地开展学习研究,推荐阅读目录和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很好办法。

4.延伸交流。结合当前网络高速发展实际,要经常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特点的内容与学生交流,或者合理布置相应的探讨性问题,让学生在家长的引导帮助下延伸探究,并适时将学习成果在班上开展交流,或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收获知识,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体验阅读成功的快乐。

二、注重创设阅读情景

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为阅读教学提供宽松的、适宜学生文学个性发展的环境,还要善于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尝试体现通过阅读发现真知的兴趣。

1.外借情景。在授课时,尽量应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或者利用插图展示、影视播放等,让学生以直观形象方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接触课文、参与阅读,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

2.自造情景。可以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使他们在参与中进入角色,进入课文,体会寓学于读的乐趣。例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让学生在集体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自造情景,假设我们现在回到当时情景,大家讨论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救助落水小朋友;再假设回到当下,校园里有一口缸,发生了同样的事故,我们又有哪些更好的办法,请大家畅所欲言、陈述“高见”。这样设计教学,融安全教育和安全救助于教育教学内容,学生更乐于参与阅读,更易于理解接受。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于描写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句子的阅读,学生觉得无味且难以理解,这时可以把这段文字演绎成动画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行阅读,学生的兴趣倍增。这样也完成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三、讲求联系教学实际

小学语文大部分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和感悟转移到课文的阅读上来,使学生走进课文、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内容,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做出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和提高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1.联系学生成长需求。如在上《童年的发现》一课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谈谈自己成长的点滴,通过对学生答案的收集整理,帮助其找出想类似的属于自己的“童年的发现”。然后教师引导猜想课文所讲的“童年的发现”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在与作者交流“童年的发现”的亲切气氛中阅读课文,将课内与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2.联系学生身边实际。如在上《菜园里》一课前后,组织或安排学生深入农村菜园,观察菜园、认识蔬菜、接触农民、体验种菜或摘菜过程,引导他们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理解劳动。

四、强化经验拓展体验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同学经过阅读兴趣培养和体验,就可以形成个人的阅读经验,而有的则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景中,才能形成个人的经验。所以,要努力提供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机会。

1.探究体验。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最大的是按照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研究并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激发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可给学生推荐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阅读,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学生的阅读就会被兴趣激发起来。

2.比较体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例如《金色的鱼钩》、《丰碑》、《我的战友》、《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课文,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发挥现代多媒体资源和图书室的作用,开展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于渔”,必须要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书,进一步拓宽阅读的视野,逐步形成阅读素养,掌握阅读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记忆方法 下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