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德国“双元制”精髓,创立“工学一体”办学模式

时间:2022-06-01 12:00:21

吸收德国“双元制”精髓,创立“工学一体”办学模式

在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实施中,扬州技师学院率先接轨国际先进职教标准,吸收德国“双元制”理念精髓,创立“树型”德育模式、“三元两维一目标”人才培养方式、“江苏车大夫扬城工作站” 等工学一体新模式内容,形成了专业结构适应地方产业升级、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一致、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技工教育新常态。

一、创立“工学一体”办学模式的背景

1.在中西制度碰撞中诞生了扬州本土“双元制”

2003年扬州技师学院在全国率先接触并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由于体制原因,学生能在学校“一元”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而企业“一元”难以负责招工,即招生使之成为企业“准员工”并承担学生的培训费用,导致“双元制”模式在中国很难推广。

为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学院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于2005年果断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约合作,成立江苏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着力探索扬州本土化“双元制”新模式。

2.在行业企业高要求与职业素养教育质量不理想的反差中创立了“树型”新模式

为改变当前学校德育实效差、职校生普遍抵触“灌输式”德育教育的现状,学院创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树型”德育体系,契合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方面,侧重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为人处事道理、心理健康调适、职业道德素养六方面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真正构建成具有现代职业类学校特色的“树型”思想道德教育全新模式。

3.在“双元制”本土化探索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三元两维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两维”即学校理实一体的课程计划和企业顶岗实操培训计划,最终实现“工学一体・德技双优”职教体系所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一“目标”。

二、“工学一体”办学模式目标设定

1.实现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消化吸收“双元制”,打造具有国际职教标准的扬州本土化“德技双优”人才品牌。

2.建立“树型”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改进职业素养教育手段,完善德育相关内容,以“树型”模式突破技工类院校德育瓶颈,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步提高。

3.创立社会公益型服务模式

打造“车大夫”公益品牌,提供良好的民生服务;促进学生岗位认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训练;搭建产教融合交流平台,提高教师“工学一体”视野。

4.构建本土化考核评价体系

吸取德国“双元制”考核评价精华,建立适合国情、校情和本地产业实际情况的,与现代化技术与生产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5.强化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

依据扬州产业发展常态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与扬州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

6.加强师资核心能力培养

打造一支双师型、导师型、大师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

三、“工学一体”办学模式的实施

1.以“树型”和“水载冰山”理论为基础,构建现代技工教育教学体系

学院在探索“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系列配套的“树型”德育模式,派生出“三元两维一目标”本土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树型”德育模式发展过程中拓展了“车大夫”公益服务领域实训竞岗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技校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吸收并完善了“冰山理论”,逐步演化成“水载冰山”现代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将冰山上呈现出来的部分喻为岗位特定能力,隐藏水下的喻为职业核心能力,而如海水一般能托起这些能力的则喻为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这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地将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核心力提高相结合,体现出“工学一体・德技双优”的素养教育新特色。这些模式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德技双优”的新时代高素质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打造高素质“理实一体”师资队伍

学院聘请国际培训师――微软专家、国家核心能力建设专家来院培训“理实一体”教师,从理论和学术上提高他们的层次。学院还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江苏省技工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班,有16人获得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高级考评员和职业核心能力高级指导师、31人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考评员资格证书。同时学校规定每位专业老师都必须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企业的新知识和技能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不断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师有序培养和健康成长。

3.校企合作实施“六双”模式,探索“工学一体”之路

近几年,学院广泛与潍柴动力、宏盛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六双”(双招――招工、招生;双教――学校教学计划、企业培训计划;双师――教师、师傅;双员――学员、准员工;双考――学校理论考试、企业技能考核;双地――学校与企业工学交替)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主要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来完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劳动励志锻炼、技能实训提升阶段、企业文化适应阶段,从而切实探索了“双元制”本土化之路。

4.以“三元二维一目标”为基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学校“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双元制”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在“双元制”本土化的道路上有效地实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校内模拟工厂实践训练以智力技能为主,以模仿性的操作技能为辅;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企业“元”,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对接、学生与企业师傅对接的“五对接”模式;第三,公共实训基地“元”,通过国家、省、市三级投资创立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全国船员培训基地,省级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光伏实训等12个公共实训基地,并且校企共建了4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成完善、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与环境。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