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6-01 05:32:10

浅谈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的、独立的学科,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它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经典作品中很多艺术家的歌曲都是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浑然一体的。我们再现这些作品时,都希望能够与技艺高超的钢琴家进行合作,因为好的伴奏能够使演唱者的演唱锦上添花,琴声伴着歌声如影相随交相辉映这样的配合是非常美妙的艺术创作。因此在音乐伴奏中,钢琴伴奏是配合歌唱成功完成作品的关键,对于创造完美的艺术境界起到与演唱者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钢琴伴奏与声乐作品形影不离

通常来说,器乐表演分为带伴奏和不带伴奏两种形式,但是,声乐就不同了,在正式表演中,几乎没有不带伴奏独自清唱的,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被提升到几乎和声乐同等的高度上,声乐与钢琴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声乐与钢琴伴奏的关系更为密切。

艺术歌曲是声乐歌曲中的精品,它的歌词、旋律、伴奏三者必须完美结合,特别对钢琴伴奏有着较高的要求。“歌曲之王”舒伯特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人,也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奠基人。舒伯特非常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他将歌词、旋律、钢琴伴奏三位一体,极大地提高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和地位。他的钢琴伴奏巧妙地运用钢琴的各种表现性能,生动地描绘出歌曲中人物的心理及各种的情景。

例如:歌曲《魔王》尤为突出,右手快速的八度和弦的三联音,模仿急促的马蹄声,右手的上行音阶模仿萧瑟的夜风,营造出恐怖不安的气氛。

二、钢琴伴奏烘托艺术气息

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经常将音乐的表现付诸于钢琴伴奏的写作手法上,他们将许多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借助钢琴伴奏的表现手段将自己心目中的人物、景象或声音、气氛、甚至于人物的内心活动等表现出来。

艺术歌曲在世界乐坛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被逐渐升华。

钢琴的触键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贴键式”的,手指只需贴着键子自然下落即可,这种方法演奏使声音柔和抒情,多用于演奏优美、速度较慢、旋律性强的连奏性的歌曲;另一种方法是“高举式”,这种方式是把整个手指的重量甚至手部其它部分的重量最有效的集中到琴键上。这种方法演奏的音乐片段都具有颗粒感,声音相对集中,适合弹奏情绪激昂、速度较快的声乐作品。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歌曲《夜莺》中,轻巧的装饰音及上下环绕的辅助音构成清脆明亮的声调,这是根据夜莺的鸣叫声创作的。当了解钢琴伴奏的这个意图时,将会烘托演奏者营造出寂静的夜晚,野外林中夜莺的歌声与小河边、水塘中的蛙鸣声高低起伏交织在一起的迷人景象。

三、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完美结合

声乐表演使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共同完成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钢琴伴奏与演唱者是合作关系。要完成一首声乐作品,达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对伴奏者的要求比演唱者更加严格。首先,伴奏者只有在熟练谱子的情况下,才有精力去考虑歌曲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如:情绪、力度、音色等。在临场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才能敏捷地应变,而不破环歌曲的完美性;其次,一个稳定的节奏和速度是完成声乐作品的先决条件。完美的节奏是使歌曲具有魅力和使歌唱者保持激情的必要因素。这在歌曲的前奏部分尤显重要,伴奏者弹奏的节奏和速度将影响演唱者能否准确地进入以及对作品内容的表达;再次,伴奏者要熟悉演唱者,从演唱者歌唱的状态到呼吸的气口,从他对歌曲的理解到演唱风格的把握,各个方面都要了解,才能有把握的控制全局。在前奏结束即将引出歌声的刹那,双方要配合默契。在演唱中,要留意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在特定的气口要协助演唱者换气,达到同步,做到统一完美。在歌曲进入高潮时,要与演唱者同时掀起高潮。结束时要根据歌曲的情绪,该激昂时激昂该渐慢渐弱就要渐慢渐弱。如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所写的《紫罗兰》,这首作品的音乐构思十分巧妙,歌声与伴奏相互追逐,互相补充,如同紫罗兰花一般争奇斗艳;有时是两条相对独立的复调旋律,相互依托忽而又浑然一体。在这首歌曲中,到处体现出歌声与伴奏的紧密衔接,使歌声与伴奏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对比、活泼互动的关系。

综上所述,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绝不可被轻视和忽略,钢琴伴奏是音乐世界中一门独特的音乐表演艺术,拥有实在的艺术价值。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相互依存、相互辉映。作为伴奏者,首先要端正对伴奏的态度,重视钢琴伴奏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在“听”好、“托”好、“带”好、“推”好、“掩”好、“调”好的基础上,以自己对音乐及生活的热爱唤起合作者,努力塑造音乐形象,最终达到交相辉映的完美音乐境界。

参考文献:

[1].韩敏虎、陈世宾:《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刘悦:《钢琴伴奏艺术的成功之作――钢琴伴奏艺术纵横评价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

[3].吕晓明:《谈声乐艺术指导与教学》,《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5.4。

[4].蒲 涛:《声乐钢琴伴奏合作艺术探讨》,《韶关大学学报》,2000.2.

孙 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对改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学校的人文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