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保付与信用证的信用基础

时间:2022-06-01 03:25:45

论国际保付与信用证的信用基础

摘要:从信用基础角度出发探讨了国际保付与信用证之间的信用基础差别,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方式以及在我国大力发展国际保付业务的措施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保付;信用证;银行信用;商业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35-01

1 国际保付与信用证的信用基础

英国的弗瑞迪・萨林格对保理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保理是指以提供融资便利,或使卖方免去管理上的麻烦,或使卖方免除坏账风险,或以上任何两种或者全部为目的而承购应收账款的行为。”国际商会对信用证下的定义是:“意指一项约定。根据此约定,银行(开证行)依照客户(信用证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根据规定的单据。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情况下:(1)向第三者(受益人)或其指定人进行付款,或支付或承兑受益人开立的汇票,或;(2)授权另一银行进行该项付款,或支付、承兑或议付该汇票;(3)授权另一家银行议付。”

信用证的信用基础更多的是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的,而国际保付的信用基础更多的是建立在商业信用之上的。换言之,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都是两者建立的基础,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均是建立在一个基础合同之上,国际保付的侧重点在于商业信用,信用证的侧重点在于银行信用。由于国际保付业务中的保理商都是商业实体,这些商业实体的业务操作都是一些商业行为,因此国际保付的信用基础更多的偏向于商业信用。信用证中的各方当事人都和银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信用证的开立还是信用证的可撤销与否都与银行挂钩。信用证中包括通知行、议付行、付款行、承兑行在内都是参与信用证商业活动的当事人。其中的开证行是凭着自己的银行信用为开证申请人开立信用证的,银行信用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2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方式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方式具体讲就是国际保付与其他几种支付手段的链接问题。信用证可以和托收相结合并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信用证也可以和汇付相结合来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同样,国际保付也可以和汇付或托收相结合并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信用证支付方式存在着进口商利用信用证条款拒付、进口商利用信用证软条款为难出口商的弊端,而国际保付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保付业务中的出口保理商应出口商的请求,转达给进口保理商,由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的信用额度进行评估,这就减少了出口商由于进口商所造成的信用风险。这对于出口商是非常有利的。国际保付的第二项常见职能就是融资,融资也是建立在商业信用之上的,出口商之所以能够从出口保理商处获得应收账款80%的融资也是建立在出口商拥有一定额度的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没有出口商的商业信用作为基础,出口保理商也不会很顺利的为出口商进行融资,况且这项融资是无追索权性质的,倘若这项应收账款债权上还存在着其他权利人的债权,出口保理商便不能完全获得这项应收账款的债权,这就是出口商的欺诈行为或者是违约行为。换言之,出口保理商为出口商进行融资也是非常有利于出口商的。第三,信用证项下的出口商一般情况下还需要对自己的账务加以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出口商的负担。国际保付业务中的出口保理商在接到出口商的发票以后,就可以为出口商设立分户账,进行诸如记账、催收、清算、计息、收费、报表打印等各项工作,出口保理商根据出口商的请求,可以随时或者定时的给其提供各种数据和资料。第四,进口保理商类似于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行或者议付行,承担着议付款项的义务。国际保付业务中的出口保理商承担着类似于通知行的义务。当然,两者之间的这些交叉内容只是存在于一定程度上,并非完全重合。国际保付中的出口保理商需要对单据向出口商进行递交,这类似于信用证之中的开证行。

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保付支付方式对出口商来说非常有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用证支付方式偏袒于买方利益的弊端。国际贸易支付手段正在沿着一条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再到商业信用的发展脉络前行,国际保付支付手段正是沿着这条脉络向前发展的,这是由国际保付的信用基础决定的。国际保付中的保理商基本上都是以出口商或者进口商的商业信用作为基础的。包括出口保理商从出口商处转让得来的应收账款债权以及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信用额度的评估,都体现了国际保付的商业信用基础。相比较而言,信用证项下的开证行为,买方开立信用证不是依据买方的信用,而是买方的申请以及其他一些材料,付款行进行付款、保兑行进行承兑、议付行进行款项的议付也不是根据受益人或者买方的信用,只是以单证是否相符为依据的。通知行或者开证行承担第一位的付款责任只是基于银行的信用,这就势必产生一些银行风险。我国在开展信用证支付业务时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展国际保付业务。

3 我国应大力提倡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贸易支付手段

针对信用证的一些弊端需要我们大力开展国际保付业务,努力发挥国际保理支付手段的优势。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际保付方面的立法,只在《民法通则》和其他的一些部门法中有些零星的规定。国际保付的法律性质通说认为是债权让与,这就可以套用债权法和民法中的一些法律规定。如何建立统一的国际保付法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国际保付业务中的保理商一般情况下都是国家的金融巨头,一般是各国的国家银行才有资格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只有国家银行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为出口商或者进口商承担一系列的保

理业务。其中当然也会存在银行信用风险,但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出口商的商业信用和进口商的商业信用是否存在不良状况。针对出口商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交货期限等引起的贸易纠纷所造成的坏账、呆账,出口保理商并不负法律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商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针对国际保付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借鉴信用证支付手段的优点。

首先,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国际保付法是大势所趋。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公约或惯例的立法经验,比如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国际保付公约》,《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账款转让公约》,《国际保理通则》,《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仲裁规则》等的规定。我国可以通过加入有关国际保付公约的方式来完善我国立法。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国际保付业务方面的案例,这就需要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一些司法解释,以指导我国相似案例的审理。

其次,将国际保付业务完全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当中。虽然国际保付业务的信用基础是商业信用,但是该业务的主要当事人还包括银行,不管是中国建设银行,还是中国农业银行都要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监管,为了使国际保付业务顺利有效的开展,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监管。而且对这些金融机构的进入资格也需要进行规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提高国内保付业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提高这些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在国际保付业务中纠纷不断;第三,完善金融监管组织的监管规定,尤其是在国际保付方面更是趋于空白。

再次,加强我国的国际保付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保付业务中需要高端的信息传递设施作为支撑,我国的各大银行在构建国际保付基础设施方面还没有做出太多的尝试。银行系统内部也需要建立信息网络高速公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贸易量需求。而且在我国开展诸如应收账款风险参与业务、保理信用风险项下出口保理业务、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出口单保理业务、离在岸联动保理业务都需要建立国际保付基础设施。

总之,在我国开展国际保付业务会遇到很多问题,上面所论述到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国际保付业务作为能够弥补信用证缺陷的支付手段,自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国际保付业务的发展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国际公约或惯例中吸收一些立法经验,还需要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中吸收营养,来建立和完善国际保付方面的法律规范,并进一步指引发生在我国的相关案例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弗瑞迪・萨林格,刘园、叶志壮译.保理法律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2.

[2]董世忠.国际经济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48-256.

[3]黄斌.法律创新与法律事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02.

上一篇:论我国货物贸易应对世界贸易新形势的策略 下一篇:金融危机后扩大外需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