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31 11:24:39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的思考

【摘要】 教育成本问题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就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本补偿

前言

关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愈来愈引起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新的扩展期,认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问题的作用,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涵义

高等教育成本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教育费用,即高等教育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的总和。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指政府为培养学生而投入的资源以及其它社会团体、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款、捐赠等;个人成本则指学生本人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以及学生因受教育所付的学费、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等。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角度讨论,本文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即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学生实际花费的费用,也就是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

所谓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高等教育费用在各级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受教育者个人之间合理分担并实现补偿。在实际生活中,这一问题就转化为高等教育费用由谁承担,怎样承担,也就是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分配的比例问题。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高等教育的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多寡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不管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还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所表达含义的内在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即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给予补偿,以满足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形成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与企业的成本分担与补偿有着天壤之别。就一个企业而言,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对象是产品,企业只要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对于其产生的成本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分担与补偿。可是作为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机制是否参照企业的模式,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已经逐渐形成以政府、个人、企业、学校几方共同分担、补偿的机制,即以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支持集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基金为辅的机制。其中,以政府和个人补偿为主的资金来源发展较快。然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绝对数大大增加,但相对数的增长却很不理想。在大力发展高校教育的时代,高校教育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成本增加的同时是否伴随着效益的增加,这是值得每个高校深思的问题。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客观上要求我们认真反思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体制存在的问题,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服务贸易规则的要求。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受限制

目前,教育行业在我国仍然属于垄断行业,由于这种局势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调控教育成本的能力。尽管这些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非财政性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大,在制度层面上基本破除了教育投资的所有制壁垒和地域壁垒,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由于原有体制遗留的制度惯性和观念的影响,致使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教育行政垄断。

虽然民办大学异军突起,但是在学位和学历的授予上,受到了严格的政府控制,而且民办大学学历和学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这大大影响了全社会投入以及多渠道集资,使社会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没有重点化

在参与教育政策过程中,由于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平等,教育政策主体参与教育政策过程的程度和从教育政策中获得利益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政策主体参与政策过程的程度比较高,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也比较高;有的政策主体往往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参与政策过程,自身利益难以满足;有的政策主体则处于中间状态。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目前在我国还是“越强则强,越弱则弱”,即国家财政补贴对于名校的补贴要远远高于一般高校的补贴。简单地说,强势群体要比弱势群体更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能力、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等等,而弱势群体的教育成本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补偿,这就是我国教育补偿机制没有重点化的表现。

(三)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收费机制不完善

自从1992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较大范围地招收本科生,自费学生和学费比例有所提高,同时酝酿实行公费、自费并轨的思路。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通高校“并轨”,到200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此,高校只有收费生,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省级一般大学,同一专业的收费相差无几,可是不同学校的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却大不相同,这说明价格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所承担的教育成本几乎相同,但是实际的收益却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不合理因素和价格机制对供需矛盾调节的缺乏。

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对策

(一)合理核算高等教育成本

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均成本过高,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合理核算高等教育的成本是首要的任务。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成本的项目。剔除不属于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项目费用,以实现合理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和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对学校教学固定资产耗费价值的核算。最后,要消除学校浪费,改善成本开支结构。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成本支出结构中人员经费比例较高,应该把经费支出的重点转移到教学业务领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合理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和物价部门联合评估各高校教育成本,并由社会监督。同时根据各高校对社会和国家贡献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制度,或者根据各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等级的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制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财政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

就国际比较来看,由于我国政府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例相对较低,另外我国教育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较低,这样要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必须提高这些比重才可以最终提高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担比重,减少个人的分担数额和比重。近几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且都只在2.5%~3.5%之间,这虽然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口径的误差,但是它明显地低于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应为4%的目标,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6%的平均水平。

就国内形势来看,我国财政补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财政补贴制度,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此外,还要完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转移支付制度。西部的高等教育制约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来平衡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

(三)制定高等教育弱势补偿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弱势群体仍然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未进入名牌大学、资质能力差的学生,还包括一些来自家庭贫困、边远山区的学生。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国家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实行一定的政策补偿,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

1.高等教育产出的效用函数

可以采用Cobb-Douglas函数的形式来建立通用的教育产出效用函数。假设接受高等教育的每个人是风险厌恶者,技术水平K为大于零的常数,则高等教育产出效用U是个人能力和教育投入I的函数,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

U=KAαI1-α

其中α表示个人能力的产出弹性,1-α表示教育投入的产出弹性。

2.高等教育弱势补偿的数学推导

由于人们要求政府在具有不同能力的个人之间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因此,教育投入I应随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I是A的函数,表示为I=I(A),于是可以改写成如下公式:

U=KAα[I(A)] 1-α

两边分别求关于A的微分,则有:

(四)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方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方式严重影响了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的教育成本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偿。假设存在充分的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预算出每类行业学生毕业之后的个人收益为多少,或者说20年内的收入达到多少,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比例收取学费。当然,这样的收费方式可能对于一般的家庭承受不了,但是同样学校可以提供助学贷款,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就业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还完贷款,承担其所应承担的教育成本。

比如说,可以假定每个高校的学生与学校签订协议,该协议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但是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协议中可以规定该校的学生毕业10年后,每年补偿一定的金额,作为该学生对其学校教育成本的补偿。

假设每年补偿的金额为M,需补偿的年数为N,利率为i,i可设为[(该生10年后的收入/学校为该生投入的成本)-1],则该生N年补偿学校的教育成本Ce=M(A/P,i,N)(P/F,i,10)。

通过这样的补偿方式可以完善目前高等教育收费机制,使得更多的学生有能力上学,使得高等教育的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

结束语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怎样才能减轻高等教育的成本,怎样才能使高等教育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必须要联系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合理计算高校教育成本,拓宽成本分担与补偿渠道,抓住机遇,发展高等教育,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勤.高等教育成本会计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07(1).

[2] 杨扬.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预测及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3] 康琼.浅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3).

[4] 谷佩云.基于绩效预算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08(12).

[5] 陈丹.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8(11).

上一篇: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核算的弊端分析 下一篇:高校后勤人力资本流失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