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之异同

时间:2022-05-31 08:40:00

浅谈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之异同

一、中国传统声乐历史溯源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也充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民族声乐和戏曲、说唱艺术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都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1.1 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演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演唱形式,从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我国的民族歌唱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渊源:“一、纪元前的诗经、楚辞,纪元后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个时代民族歌唱的主要形式;二、宋代出现的元杂剧、散曲、鼓词等说唱音乐;三、多年来产生于我国民间的各民族众多的民歌、号子、山歌、民间歌手等;四、“五四”以来欧洲声乐艺术开始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学堂乐歌”、艺术歌曲、儿童舞剧、群众歌曲、新歌剧等。”(刘桂珍,2005)

广义地讲,中国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狭义地讲,它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中所用的技巧方法及一些规律。追溯源头,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熏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熏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熏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熏直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古代传统典籍中有很多关于歌唱的描述,如《礼记・乐记》中曾这样描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搞水,俗中距,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殊”;又如《东府杂录》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亢坠之者,即得其术即可致遇云响谷之妙也。”(转引自:刘辉,1998)古人的这些论述,科学而精辟地描述了民族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演唱方法,对当今声乐演唱的方法有着积极深远的指导意义。而这些理论的科学性绝不亚于西洋唱法的科学性,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对于歌唱的科学总结比西方要提前很多年。

有了坚实的基础,才会有发展和创新。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歌剧《白毛女》的出现,解放区延安涌现出一批能歌善演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五六十年代,由于专业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日益壮大,大批经过高等音乐院校正规化专业教育的年轻歌唱人才成长起来,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郭兰英就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民族声乐大师;到了七八十年代,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相继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九十年代至今,民族唱法成为学院音乐教育的主流,民族声乐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民族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同时,也正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方言文化丰富多彩,加之多民族大环境下,每个民族的文化均各有特点,因而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1.2 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余从、周育德、金水,2003),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从大致上来看,戏曲是一种由多种艺术成分相结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的歌、舞、乐三者合一的宗教仪式歌舞。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就已产生了萌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然说戏曲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而这些音乐唱腔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戏曲音乐亦起源于民歌和由民歌发展成的原始歌舞,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综合,它集中了中国音乐的艺术规律,即典型特征。戏曲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三大要素:韵白、声腔、器乐伴奏。

回顾过去,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凝结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成果,并且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体中,到今天仍旧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戏曲艺术向人们展示社会的各个层面,教人为善、为忠、为义、为孝,教人追求美好的爱情,在社会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尤其是最底层群众很大程度上以观赏优伶戏曲艺术为其唯一的文化活动,这是他们获取文化知识,了解历史传统,培养、陶冶内在性情的一个根本途径,也是最愿意,最容易接受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之异同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与个性,即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并存并立,相辅相成的。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同是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之间,必然也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本文拟从历史渊源、演唱方法、表现内容、表演风格四个主要方面,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2.1 历史渊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均源自我国古代的原始歌舞,都是古代人民在总结生活和劳动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并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和支持下逐步完善的,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后,到今天形成相对完整和科学的体系的。

所不同的是,尽管两者都源流深远,但却源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初时差别还不明显,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侧重点将两者分别导向了不同的发展线路:戏曲源自原始社会的歌舞游戏活动,游戏在语言和动作上的双重要求把由此演变而来的戏曲导向了讲究唱演并重的路子上;而民族声乐源自号子、山歌、说唱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这些侧重以歌喉表达感情、不重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则把由此发展下来的声乐演唱导向了以演唱为主的路子上。

另外,从发展阶段来看,戏曲声腔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熏即“南曲、北曲的形成阶段,昆山腔与弋阳腔争胜的阶段,梆子、皮簧兴起发展的阶段,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百花齐放?熏推陈出新的时期。”(徐培君,2004);而源自传统的民歌、戏曲和曲艺的民族声乐则历经了汉乐府的“相和歌”,唐宋时期的“吟诵”,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杂剧,明清的民歌、戏曲”(尹萍,2005)等阶段。

2.2 演唱方法

歌唱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是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是人生理和心理共同进行的活动,要用深沉的气息、悦耳的嗓音、丰富的情感来共同演绎。

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声腔同属声乐范畴。在演唱的声音要求上,二者都讲究呼吸、共鸣、发声等方面的科学方法,都讲究“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同时二者又都以“咬字归韵,吐字收声”、“以字带声,以声圆字,字领声行;以字行腔,以腔圆字,字领腔行”为发声和润腔的前提,并以此为正确处理字与声的结合、声与腔的结合,准确把握民族语言的风格的重要手段。在演唱的风格掌握上,二者都属民族风格,都以呈现明亮的音质和优美的音色为基本出发点,且感情直接亲切、真实自然,具有民族说唱性等特点。

同时,随着各自的发展和演变,两者之间又出现了一些不同之处:在划分声音条件的标准上,民族声乐以声部作为划分声音条件的标准,根据人声特点,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声部,男声与女声又各分为高、中、低音三种,每一种内又分抒情、戏剧乃至花腔等等;戏曲表演则以行当作为划分声音条件的标准,戏曲唱腔按男声――老生、小生、净、丑,女声――青衣、花旦、花衫、老旦和童声――娃娃腔进行划分,不分高、中、低三大类。在艺术实践上,二者同属舞台表演,但民族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不是完全的技巧,而是本着民族情趣出发,以“情”为主,集中准确地表达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造。而戏曲中的严格规范性决定了作为“四功”之首的唱功必须要与“念、做、打”密切配合,以人物为主线,戏曲声腔的演唱要服从人物、服从剧情,注重情节的贯穿和人物思想的准确表达。

1.3 表现内容

从表现内容来看,二者同属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所不同的是,民族声乐注重对作品本身内涵的演绎,戏曲艺术注重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连贯。也就是说,声乐以演唱为主,戏曲则以表演为重。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内容的美学追求,强调歌唱艺术中情感的抒发,强调歌唱艺术中的韵味美;而戏曲艺术则通过不同行当的人物,使用程式化技术形式,唱、念、做、打,并和着谐和的音乐节奏,用规范化的表演方式以及各种唱腔的板式、音乐旋律和表演技术来写景叙事,描绘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戏剧情境。

1.4 表演风格

在表演上,二者都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才能完成创造,同时又因为民族的差别和地域的不同而有语言的差别,民族声乐演唱和戏曲韵白都会相应地使用地方方言。

但两者的表演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民族声乐在表演风格上较明显地体现出民族性的特点,注重表现各地区和各民族的特点,朴实、自然、大方,服饰也具有各民族的特点,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演唱曲目也多为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民谣、带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或歌剧选段,语言以普通话为主,有时会以少数民族的语言来演唱。戏曲艺术则以唱念做打有机综合的歌舞表演来体现程式化、戏剧化的表演风格,注重地域性的特征,所使用的语言均为汉语,只是各地的剧种会使用本地的方言和本地群众较为喜欢的表演形式来表演。

三、民族声乐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

科学的演唱方法是任何一种声乐共性的体现。我国的民族声乐,意大利、德国等不同国家的声乐都是特殊性即个性的存在。相对于共性来说,它们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反过来,声乐的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秉承着这一理论思想,我们在民族声乐的范畴中对民族传统中的民间唱法的研究、民族区域性风格的把握、戏曲唱法的继承和革新、曲艺的研究以及当代民族声乐发展道路的探索等问题,都应用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应具备基本的理论修养,熟悉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尤其要注重对戏曲声腔的优势借鉴,如润腔,吐字、韵白、气息等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也要在戏曲艺术扎实的基本功里学习精华,如眼神、手势、仪态、动作等方面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民族声乐对演唱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对韵味的感觉表达,更有助于个性色彩的充分体现。

这种承袭和借鉴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最核心的就是程式化的演绎特征。戏曲表演是一种程式化、戏剧化、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歌舞表演,这是戏曲表演带有根本性质的特征。这个特征制约着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各个方面,也贯穿于戏曲舞台的结构机制。而这种程式化和体系化的特征也为民族声乐所借鉴,为形式上较为灵活的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底线。

此外,民族声乐演唱对戏曲艺术的借鉴还体现在吐字行腔上。“以字带声,以声圆字,字领声行;以字行腔,以腔圆字,字领腔行”为发声和润腔的前提,戏曲艺术以此为正确处理字与声的结合、声与腔的结合的重要手段,它也更是民族声乐在演唱上准确把握民族语言风格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来,在行腔上,戏曲艺术讲究旋律――行腔中的“轻、重、缓、急”和“跌宕、起伏”;在咬字上,戏曲艺术多强调字头、字腹和字尾;在气息运用上,戏曲艺术不仅限于横膈膜,多以丹田为支点;在板眼-节奏上,戏曲艺术有“连顿,连断出感情”之说;在速度上,戏曲艺术有“疾、徐、快、慢”出感情之说。民族声乐演唱要强调歌唱内容的美学追求,强调歌唱艺术的情感抒发,强调歌唱艺术中的韵味美,强调歌唱艺术的个性色彩,都必须通过板眼、速度、力度、气口、旋律音调、运腔艺术等等一系列声乐表演艺术创造手段来完成。这些都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歌唱艺术技巧,也是民族的审美要求在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需要一整套不断完善、自成体系的演唱方法。它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要保持民族的风格;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但更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充分了解、掌握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并吸收其他民族艺术形式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与世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趋成熟、更加具有魅力,以崭新的、更有活力的姿态走向世界大舞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心灵的悸动才是戏剧真正的生命 下一篇:兄弟,就是用来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