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5-31 07:05:20

论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摘 要】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也为西部高校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心理教育的缺陷,西部高校研究生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危机。本文基于运用SCL-90所作的相关调查,并且分析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心理误区的诸多原因,进而指出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 SCL-90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危机

The Discussion of Wrong places and Managing 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of Postgraduate in Western University

Geng HongCao LihaiLiu Jinsheng

【Abstract】The Western Explointation provides a newly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y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ostgraduate of west university. Howerever, they meet some problems of mental health, even leading to mental crisis owing to the defect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essa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erned making use of SCL-90 and analyze wh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enter wrong places. And it points out how to solve such tough problems wizely.

【Key Words】Mental HealthSCL-90Moral EducationMental Crisis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研究生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实施这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人力资源开发是其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面对现实,解决西部大开发人才紧缺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实现西部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与西部高校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陷入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西部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西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同的问题。谭小宏和韩璐选取西部三所高校24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强迫、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在抑郁、敌对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只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上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不显著。从显示的阳性症状来看,本次调查发现西部高校研究生在SCL-90量表的90个项目上共有18个项目呈现阳性,占总项目数量的22.2%。特别是在“忘记性大”、“难以做出决定”、“容易烦恼和激动”等项目上呈现阳性人数较多。而且,呈阳性症状的人数超过一半的有18项之多,而武晓峰等人的调查中各个项目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都没有超过50%,最高的只有37%。反映出西部高校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下降。

二、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导致的问题

近年来,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事件有所增加,研究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是,西部高校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甚至走入以下误区。

1.西部高校一般不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高校研究生是一个优秀的特殊群体,当前研究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因此不愧为社会群体的佼佼者,这就产生一种“光环效应”。人们一般误将研究生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同起来,却往往忽视了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

2.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以至无法发挥两种教育的优势。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修养。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是培养受教育者心理职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帮助其更好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成效。[1]道德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接受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德性。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真正成就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2]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的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亦即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一个道德人的心理倾向。[3] 杜威说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4] 因此,德性是在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中形成的。

尽管从理论上易于理清上述两者区别,但在现实中,当前许多西部高校由德育工作者从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他们却受到德育内容及方法的思维影响,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经常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中,即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同时,目前随着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有些人主张以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方式,即将德育问题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上述两种倾向都夸大了两者的相同点,抹杀了两者的显著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因而不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直接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一模式基于研究生仍然是学生的设想,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纳入到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心理健康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

(1)就业、学业压力导致的焦虑、恐惧等心理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研究生在就业、学业方面都存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就业方面看,一方面,随着本科生扩招,毕业生紧迫的就业形势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挑战。在人才市场中,经常出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竞争同一岗位的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生每年近30%的扩招速度,使他们面临难就业的风险。而大多数在读研究生考研的目的就是想改善就业现状,不想尽早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可是,读了几年书,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从学业上看,他们面临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外语等必须完成的环节,有的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指定的期刊上发表数篇学术文章论文才能取得学位,为了完成学业,他们不得不找关系,甚至花上可观的钱发表,本来就经济拮据的学子们,无疑感到压力重重,甚至感到恐惧。

(2)人际交往和情感压力导致的抑郁、孤独心理。由于研究生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高校学习氛围中,交往的范围狭窄,交往技巧缺乏。一方面渴求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往,导致信心缺失。另外不少研究生敏感、多疑、脆弱、清高,极易产生人际交往危机,进而陷入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且,在读研究生大多进入婚恋年龄,但为了学业,他们埋头苦读,没有更大的活动范围,择偶的范围狭小,加上各方面的压力等,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进展往往不顺利。

(3)沉重的经济负担带来的自卑心理。虽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培养单位数量在逐年扩大,但是公费研究生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比例还相对较小,大多数研究生要交纳数目不小的学费及支付用于日常生活的费用。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在读研究生都是直接从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而且,西部高校的研究生有一半左右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昂贵的学费以及日常生活的支出成为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的窘迫,不仅使他们无法安心学习,而且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为经济问题而焦虑、自卑,有极少数学生因而封闭自己。

4.心理问题没得到及时处理而引发的心理危机

研究生心理危机是指研究生在面临困难情景时,不能用固有的处理问题方式及其支持系统应对眼前的处境所发生的心理失衡状态。有专家表示,在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60%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5] 有人对四川一所高校600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20份,占总调查问卷的86.7%。当问及研究生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时,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76.2%)、自身(54.2%)、家庭(28.3%)、学校(25.4%)、导师(18.5%)及其他(2.9%)。另外,75.2%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是他们最大的压力。这说明研究生心理危机来自方方面面,呈多元特点。西部高校研究生中应届生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多为80后出生,独生子女多,人生阅历非常有限。调查中发现面对挫折有40.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致使他们面对人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无所适从。

出现上述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目前,绝大多数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部大多只面对本科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咨询等,然而博士生、硕士生心理健康教育却往往是空白。有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研究生都是成人了。能独立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认为研究生都有导师,导师能解决研究生的问题。岂不知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新的困难,都需要指导。于是,致使研究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方面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学校、家庭寄予他们较高的期望,高期望鞭策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成功的同时,也使一部分研究生忽视了自我真实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而只能感到诸多的压力无从排解,长期下去就会因此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而且,自己不知道怎样调整,导致研究生最终走向自杀之路。[6] 另一方面,周围的人,包括导师现在一般要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他指导好研究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都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辅导,同时也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识别,更不知道怎样干预,难免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西部高校研究生一年级集中的课程学习较多,二、三年级多以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为主,比较分散,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非常有限,更加增强了研究生心理问题和危机的隐蔽性与应对的难度。因此,研究生心理问题乃至心理危机的应对要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发展的原则。

1.要正视和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要像重视本科生那样,坚持“预防为主、干预救济为辅”。开设不计学分的心理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新生中开展心理测量,与本科生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无缝连接。例如,中科院研究生院为陈润静等2008级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至此,已为在读的逾三万名研究生全部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据悉,对所有在校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目前在中国教育领域尚数首次。他们参加的特殊测试是回答一份心理问卷,问卷是在心理学家、教育专家等各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份心理健康查量表,内容包括一般健康状况、人格发展趋向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等。

2.建立和强化以导师为核心的心理教育体系

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般存在以下严重问题。首先,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在学校中组建起心理健康中心,则无人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其次,西部教育事业发展比较晚,也比较缓慢,造成在师资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与内地高校存在差距,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太了解,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投入较少,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西部高校尤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的指导和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要大力提倡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要明确地把教书育人工作作为挑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这是因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还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指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共同搞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以发展的观点制订西部高校心理健康发展规划

可以说,西部高校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制定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西部高校的发展同步进行,和谐发展。在制定规划时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学生为本是本规划的核心。构建西部高校心理健康体系就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努力做到该机制随着学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不受限制于形式,保持最优化的状态。其次,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规划的内容。本规划就是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能适应西部高校发展速度。再者,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经济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学生,不求回报,适当的资金投入是必要的。最后,把握好每个发展时期的侧重点,争取做到利益最大化。

另外,还要加强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与调试,并且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感与干预。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西部高校研究生人力资源开发是其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确遇到一定的困难,而且走入了一些误区,致使一些研究生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发生了心理危机。但是,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乐观的。只要人们逐渐了解心理教育的本质,看到了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积极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4)

2 杨东平.大学之道:精神重建与制度创新[J].东方,1995(1)

3 彭柏林.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二重性分析[N].海南大学学报,2000(2)

4 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5

5 叶铁桥.抑郁症――大学校园里的一大杀手[N].中国青年报,2006.11.27

6 张绍芬.研究生生命教育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上一篇:移民,源于寻求安全感? 下一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