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养成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探索

时间:2022-05-31 06:20:39

基于养成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探索

摘 要: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的学科,是探索人类教育智慧的学问。因此,教育学是高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要求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重在养成,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养成。因此,作者尝试了基于养成的教育学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师教育专业 公共教育学 养成目标 养成方式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的学科,是探索人类教育智慧的学问。①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教育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与实践、教育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学的教与学,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出:“教育学本身不是纯抽象推理的学术体系,而是原理和原则的化身,这些原理原则是从长期探索人类智慧的特点和经验中创造出来的。”②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也是教育学家们对千百万群众教育实践的历史总结和科学抽象。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不单单在专业引领,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上起作用。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教育学,不能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应该充分以学生发展为主,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教育家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因此,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重在养成,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养成。

一、养成目标

(一)养成学生关注教育的习惯。

在人人都与教育发生关系的时代,教育学就是要养成师范生参与教育、理解教育,以专业的眼光关注教育,做到“心有教育”。

(二)养成运用教育理论的习惯。

师范生“心有教育”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久而久之,看到教育现象就会运用教育理论来纠正自己,形成教育思维。

(三)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才能走向成功。传统教育使得学生长期单打独斗,不会与人合作,走向合作的未来需要人们具备合作意识,尤其是未来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养成学生的反思研究意识。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③在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反思研究意识,反思自己、研究教育,主动建构教育知识。

二、养成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养成教育。

(一)课前5分钟教育实例分享。

课前5分钟教育实例分享是由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分享,一则养成学生关注教育、思考教育的习惯;二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教育思维能力;三则为教师积累和丰富教学素材;四则来自学生生活的教育使得教育理论更加真实,使得教育学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

(二)学用结合。

在理论讲授之后设计学用结合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习惯。一般采用案例分析或者联系现实教育问题实现学用结合。学用结合一般由学生来完成,常用的方式为个别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问题的不同,教师总结或有或无,留给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形成学生个体化的教育理论。

(三)课堂延伸。

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设置课堂延伸。课堂延伸多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在研究中发展,在研究中成长。

(四)阶段性自我评价。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反思意识,养成未来教师的反思习惯,单元教学结束后,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后续学习,有利于教学民主的形成。

三、养成教育有效实施的瓶颈

基于养成教育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对教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能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初步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不管教师讲授得如何精彩,学生都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缺乏亲历教育实践的机会。如何将教育学课程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课题。

(二)大班额——教育学难以遏制的痛。

大班教学,班额大,专业多,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控制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很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对于案例的选择和分析难以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专业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好的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注释:

①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②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③2011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参考文献:

[1]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011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上一篇:论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模拟谈判项目设计 下一篇:简单易学的负反馈放大电路类型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