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药效团作用及合成方法

时间:2022-05-18 08:01:35

吲哚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药效团作用及合成方法

摘 要: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大多作为三磷酸腺苷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阻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细胞增殖。目前已有数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治疗效果明显。本组致力于研究新一代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贝雷文尼及其衍生物,本文主要研究贝雷文尼结构上重要的吲哚类药效团及其合成方法。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贝雷文尼 吲哚药效团 化学合成方法

一、前言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战胜了一些以往难以治愈的疾病。但是,被称为“世纪之魔”的癌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其死亡率之高,使其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又一类杀手。癌症(Cancer),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之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字显示,2003年以来,癌症连续在城市居民死因中位居首位,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自2006年6月起,卫生部和科技部联合组织了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20世纪70年代,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口约70万。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口约为117万。21世纪初,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口约为150万。如不加以控制,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在今后20年中就将超过400万,而癌症患者总数将达660万。

随着癌症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其中包括外科肿瘤学的治疗、放射肿瘤学的治疗、癌症化疗、癌症的化学预防、大剂量化疗、癌症免疫治疗和综合治疗等。其中,癌症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以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疗法为主的。药物治疗因其治疗范围有限——大部分癌症是无法用药物来治疗的,只有有限的几种可以使用,效果没有一线疗法好,所以一直处于辅助的治疗地位。但是,从癌症产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没有放弃过使用药物治愈癌症的希望,但因为科学传统技术的制约问题,一直没有长足的进步。随着近代生命科学和合成化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常用抗肿瘤药,其中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等,多数是现今临床正在被使用的品种。传统的抗癌药也多是细胞毒药物,不仅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而且对正常的人体组织细胞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人类对靶向给药的抗癌药有着急切的需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作为三磷酸腺苷(ATP)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也可作为酪氨酸的类似物,阻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细胞增殖,已经开发为数种抗肿瘤药物。

二、文献综述

(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现在研究较多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下面我们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例进行综述。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的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包括HER1(erbB1,EGFR),HER2(erbB2,NEU),HER3(erbB3)及HER4(erbB4)。HER家族在细胞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EGFR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EGFR等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缺失、其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活性或细胞定位异常,均会引起肿瘤、糖尿病、免疫缺陷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EGFR是上皮生长因子(EGF)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的受体。EGFR属于ErbB受体家族的一种,该家族包括EGFR(ErbB-1),HER2/c-neu(ErbB-2),Her3(ErbB-3)和Her 4(ErbB-4)。EGFR也被称作HER1,ErbB1,突变或过表达一般会引发肿瘤。EGFR是一种糖蛋白,属于酪氨酸激酶型受体,细胞膜贯通,分子量170Da。

EGFR位于细胞膜表面,靠与配体结合来激活,包括EGF和TGFα。激活后,EGFR由单体转化为二聚体,尽管也有证据表明,但激活前存在二聚体。EGFR还可能和ErbB受体家族的其他成员聚合来激活,例如ErbB2/Her2/neu。

EGFR二聚后可以激活它位于细胞内的激酶通路,包括Y992,Y1045,Y1068,Y1148 and Y1173等激活位点。这个自磷酸化可以引导下游的磷酸化,包括MPAK,Akt和JNK通路,诱导细胞增殖,受体激活对于皮肤的免疫来说很重要。

研究表明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或异常表达。EGF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其可能机制有:EGFR的高表达引起下游信号传导的增强;突变型EGFR受体或配体表达的增加导致EGFR的持续活化;自分泌环的作用增强;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等等。EGFR的过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演进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细胞、肾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组织中都有EGFR的过表达。对胶质细胞瘤的研究发现EGFR的高表达主要与其基因扩增有关。但有时EGFR表达水平的调节异常也存在于翻译及翻译后。EGFR在肿瘤中的高表达还可能与活化后降解减少有关,一些研究指出c-Src可通过抑制受体泛素化和内吞作用而上调EGFR水平。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存在,现已发现许多种EGFR突变型。突变型EGFR的作用可能包括:具有配体非依赖型受体的细胞持续活化;由于EGFR的某些结构域缺失而导致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等。突变体的产生是由于EGFR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重排。EGFR的配体对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很大影响。EGFR的配体通过自分泌形式激活EGFR促进细胞增殖,它们的共表达往往预示肿瘤预后不良。例如,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研究中发现,TGFα与EGFR共表达,且这种共表达与病人的生存率显著相关。Kopp等人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表明肿瘤的自分泌生长是EGFR的过表达及其配体表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 下一篇:论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模拟谈判项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