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

时间:2022-05-31 05:21:31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 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7例, 观察患者病变危险因素, 分别给予患者不同护理干预, 比较其病变发生率及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年龄、收缩压、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水平等为糖尿病病变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

【关键词】 糖老年糖尿病;病变;危险因素;护理分析

糖尿病作为慢性终身性疾病, 治疗难度较大, 而血糖的波动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进展较快[1],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对河南省平顶山神马医院收治的9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男56例, 女38例, 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71.32±5.26)岁, 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8.65±2.58)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7版糖尿病诊疗标准, 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7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其各项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病程、血压、血脂等, 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 对其空腹血糖、C肽水平、胰岛素水平, 餐后2 h后患者血糖、C肽水平、胰岛素水平, 同时记录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

护理方法: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糖尿病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对患者关心的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安抚患者, 同情并真诚对待患者;对于出现恐惧、焦虑等强烈不安情绪患者, 进行充分的安抚, 并告知患者糖尿病是可控的, 减少其精神压力;尽量满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需要。

1. 2. 2 饮食护理 对患者食谱进行合理设计, 改变饮食结构及习惯;少食多餐, 忌暴饮暴食, 饮食以低盐、低热量、低脂肪等为主, 多食易消化、清淡、低胆固醇的食物, 严禁食用动物脂肪、蛋黄、坚果类、动物内脏等食物;每日进盐量控制在5~6 g以下。

1. 2. 3 运动护理 在患者体力允许情况下引导患者适当运动, 每次保持在30~60 min以内, 尽量以活动强度较小的运动为主;患者运动时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及家人联系卡, 保证患者安全。

1. 2. 4 局部护理 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下端肢体病变, 注意患肢保暖, 每天睡觉前用温水洗脚;注意足部卫生, 用中性香皂洗净足部, 避免泡脚时间过长;洗脚后用柔软、浅色、吸水性好的毛巾将脚部洗净, 对于指甲较长者可进行修剪, 避免甲床受到损伤而出现感染现象;严禁赤脚行走、穿拖鞋、凉鞋, 避免足部受到外界异物损伤;尽量穿透气性棉袜, 及柔软的棉质衣物。

1. 2. 6 药物护理 在用药时将降糖药物使用的目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 将药物使用方法、剂量、时间及配伍禁忌等告知患者, 当患者出现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肝肾功能障碍、食欲下降等情况时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时, 一旦出现危急重症, 立即停止用药, 改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保存在2~8℃温度下,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进行。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年龄、收缩压、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等与疾病发生呈负相关性, 空腹及餐后2 h患者血糖C肽、胰岛素水平与病变发生呈正相关性。

2. 2 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随着糖尿病患者年龄的增长, 糖尿病病变发生的几率随之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机体代谢功能下降, 血管老化, 从而导致病变的发生[2];目前临床关于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病变发生相关性尚不明确, 部分学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患者糖尿病病变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而部分学者认为在糖尿病的发生中,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不会对疾病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C肽、胰岛素水平与疾病的发生亦有着较大的相关性。通过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能够保持患者平稳的心理状态, 减少情绪波动导致的血糖变化[3];而通过饮食、运动、合理用药等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日常血糖水平, 降低了糖尿病病变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 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

参考文献

[1] 臧晓鹭.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5):15.

[2] 高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相关因素的调查.护理学杂志, 2009, 24(11):64.

[3] 陶雪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35):12.

上一篇: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和护理体会 下一篇:小儿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