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5-31 11:21:42

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本文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贫富分化严重。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改"金字塔型"为"橄榄型"社会结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1.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贫富分化严重。根据国家统计部门调查,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36∶1,2000年为2.79∶1,2002年为3.1∶1,2010年为3.23: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虽然有所下降,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较大。

1.2基尼系数不断增大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这说明当时我国属于个人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国家;而到1995年基尼系数已达0.389。世界银行统计认为,到1998年中国城镇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之大。

1.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基本持平。随着政府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进入90 年代后,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30元,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2011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6万元,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36元,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可见,收入比较高的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收入相对还是较低。

1.4不同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平均17.2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其他金融业人均8.76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航空业人均7.5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而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如此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基本收入分配原则,而且有违公平。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1城乡分配机制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实行改革,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从而造成农民收入水平的悬殊。国家的分配制度,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2.2财政政策的倾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建设资金大量向大城市倾斜,使城镇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东部地带,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我国实行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加之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这一地区率先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吸引内地人才和资源为其所用而迅速发展起来,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3个税调节收入差距力度不够

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情况是,高收入阶层远远超过了起征点,而大量中低收入阶层在这个起征点附近,工薪阶层是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个税征收没有真正达到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我国个人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不仅是很弱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免征额调整幅度过低,调整频繁,不够严肃,也缺少前瞻性。尽管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现行的国家税收政策实际上还在起到扩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

2.4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各经济单位对公有资源的垄断程度不同,使得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时所拥有的初始条件不公平、不均等,导致垄断行业中存在高额的垄断租金。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由于资本构成不高,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而电力、煤气及水利行业、交通运输行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等长期处在垄断经营,持续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

3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加强引导和扶持,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建立多种科技高效示范园区,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促使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2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

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结构的和谐。

3.3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加强税制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积极创造条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逐步扩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对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缓解社会财富分配的过分集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比重,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道德习俗标准确定贫困线,对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可以通过实行负征税来提高其生活水平。

3.4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规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规,消除制度和法律漏洞和真空,取缔非法收入和限制不合理收入。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量减少直至取消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废除一切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和干预,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让市场竞争来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的管理和总量调控,强化对垄断经营企业职工工资外收入的监督检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2002(4).

[3]刘社建、徐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5).

作者简介:张丽(1980-),女,辽宁人,西安外事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上一篇: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协作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现状分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