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协作研究

时间:2022-09-25 10:36:36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协作研究

摘要:京津冀二市一省在地缘、物缘、人缘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源优势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产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这为三地的区域合作发展尤其是经济联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直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本文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京津冀;产业协作;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自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进入后危机时代。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次危机几乎都可能带来一次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的重新"洗牌",形成新的产业、区域兴起的历史契机。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残酷的竞争。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问题,是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如何更好更快地实施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1年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相关战略延续了京津冀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与思路。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直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1.缺乏统一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协作机制建立缓慢,协调意识薄弱

首先,多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由于现行行政区划阻隔,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合作观念缺乏,导致京津冀区域内政府和企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不足,产业规划缺乏协调,三地在产业政策上均追求大而全,定位雷同。尽管近年来随着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北京城市功能的转换,京津冀长期以来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即使在"十一五"规划中,京津冀各地的产业规划仍然大多是面面俱到,很少考虑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态势,缺乏经济圈整体区域发展合作的理念和合力。三方对如何共同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如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中树立区域形象等重大问题专注度不够,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其次,北京、天津作为首都、直辖市,政治色彩严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造成要素流动性差,而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决定了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区扩张欲望和辐射能力的企业比较少,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控制能力强、行政干预多,企业进行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制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并不充分。再次,尽管京津冀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关键性战略性合作问题达成共识。

2.京津冀三地发展承力不均,资源流动不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1)城市承载力,资源环境方面

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生态安全威胁等一系列"大城市综合症",已成为阻碍北京天津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北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干旱、土壤沙尘污染等自然环境问题;人口、交通、住房人文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国以来,北京市区人口增长了将近4倍,并且仍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如果保持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2020年北京市人口将达到21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与既有城市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另外能源、资源匮乏,98%的能源靠外地供应,成为北京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制约。天津:环境问题,城市承载力问题日益严峻,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加速集聚,能源消耗量大。河北:工业结构偏重,依然属于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2)劳动力配置方面

北京和天津的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劳动力数量的优势比不上河北;河北的劳动力数量比较大,劳动投入冗余率为124%,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三地劳动力要素流动力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低。

3.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落差大,"环京津贫困带"亟待整治

在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发展中,一方面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抽取导致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发展又受到周边地区的制约。尽管从经济和技术发展程度来看,京津冀三地存在梯度差距,并进而形成了产业的梯度差距,但区域内梯度无序,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次的城市。2011年,尽管河北的GDP总量达到24228.2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居全国第六位。但其人均GDP却仅居全国第14位,不仅如此,在京津周边,还有一条"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共下辖172个县(市、区),有近40%的县(市区)被列为各种贫困县。在上述贫困县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39个,囊括272万贫困人口。河北与京津之间的发展水平,可谓横着一座巨大的"悬崖"。京津冀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是区域中落后和边缘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周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使发达地区所出现的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对合理的经济梯度形成有着严重影响。

二、加快京津冀产业协作与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1.改革现行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提高区域合作效率

在现行制度安排下,现有的松散型京津冀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只能形成原则性的"共识",很难有效地推进经济圈内具体领域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改革,一方面,在现有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高层论坛基础上,尽快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牵头、各行政区行政长官参加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专门负责研究、编制经济圈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根据影响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突破点,就跨行政区的重大项目和具体问题的协调与合作举行三方会谈,寻找三方都能够互利互惠的合作切入点。近期,重点加强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合作协调工作,同时把一时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作为远期协调的重点,逐步加以引导控制。

2.找准城市定位,进行产业升级与整合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变化,京津冀作为又一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只有抛弃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明确各城市的分工,各区域集中精力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实现三地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合力。

从发展阶段看,京津冀三地存在不同步性,为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扩散、集聚与整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北京的经济已与发达国家趋同,天津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正在迈向工业化后社会的北京,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首都职能的要求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必然要求将重化工业和一般传统制造业向周边转移和扩散;而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天津,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还在集聚、极化阶段。河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京津冀制造业的"一散一聚",恰好为区域的产业整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发展空间。

从产业结构看,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为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驱动力和发展空间。北京将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重在提升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第二产业将继续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北京未来最具活力的产业将是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及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天津市以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未来最具活力的产业将是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航空航天业、现代造船业、现代制药业和仓储物流业。河北省近年来重点发展"十大支柱产业",未来最具活力的产业是钢铁工业、医药工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工业以及纺织工业等。

从资源禀赋来看,资源的互补性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源基础。北京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旅游等资源名列三地前茅;天津市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工业制造能力资源处于三地的龙头地位。河北省的自然资源居三地之首,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

3.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扶持力度,助其与中心城市共同发展

可以说,"环京津"地带并未享受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区位优势,而是饱受"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虹吸效应制约,深陷经济与生态双重贫困之中。针对所涌现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措施,改善整个贫困带的生态环境,拉动其经济增长。首先,加快京冀水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根据北京市和河北省的生态、经济、人文历史等综合情况,从构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水资源管理的价格机制、建立水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实行流域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流域水资源法治体系和建立流域水资源补偿协调机构等六个方面,全面建立和完善京冀水资源补偿机制。其次,加大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实行"科学预算、据实结算"的投资体制,或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并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再次,赋予环京津贫困带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施行京津冀市场对接、产业的融合与转移时,产业链应当延伸到周边贫困带,把京津的资金、技术、信息与贫困带的自然、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积极探索京津冀"双赢"或"多赢"的区域间协作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心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10(12).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Z].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ww.省略/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4]樊杰,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孙久文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魏静靓(1987-),女,黑龙江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服务贸易。

上一篇: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