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创意新颖的直播

时间:2022-05-31 08:44:51

一次创意新颖的直播

摘要:鸟类迁徙是鸟类遵循大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生存本能反应,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以及生态规律,对于保护珍稀濒危鸟种、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流行疾病传播和制定环保法律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央视2015年的《候鸟迁徙》直播,总结了以往候鸟迁徙报道的经验,采取统分结合、联合接力的方式,加深了人们对候鸟迁徙活动规律的认识,增强了人们的大自然保护意识。

关键词:候鸟迁徙 直接 生态规律 自然保护

候鸟知时节,入冬飞南国。候鸟迁徙是一场南北往复的生存之旅,候鸟的生命,注定要在繁衍地与越冬地之间无限循环延续。人们会问,候鸟为什么要年复一年地迁徙?为什么会形成现今这样的迁徙路线?迁徙路线是否一成不变?生态环境变化究竟又怎样影响着候鸟的迁徙路线?如果把候鸟在迁徙路线上的每一处暂栖场所称之为地面“加油站”,那么人类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候鸟赖以生存的这些地面“加油站”?这一系列问题值得人类进一步去探索,只有所有疑问都得到有效答案,才谈得上合理保护,才更谈得上建设“生态中国、和谐中国”。

为加深人类对候鸟迁徙活动规律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大自然保护意识,近年来央视有意识地增加了对候鸟迁徙活动的报道。特别是2015年10月,央视对我国境内的候鸟迁徙活动,首次精心组织策划和进行了一次大型联合直播,开辟《候鸟迁徙》专题,由驻黑吉辽皖赣五省记者站联袂接力,用直播记录手段将候鸟迁徙的精彩过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候鸟迁徙》力图跟随专家和科研人员,从2014年四只已经成功佩戴太阳能追踪器,和这次尝试佩戴追踪器的白鹤所记录的飞行数据中去寻找答案,极具揭秘感。

人们都知道,鸟类迁徙是鸟类遵循大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生存本能反应。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了解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路线、迁徙数量、种群关系、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以及与繁殖地、越冬地环境的关系等生态规律,对于保护珍稀濒危鸟种,利用候鸟保护农林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流行疾病传播,制定环保法律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产生难以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候鸟迁徙的意义在于,能使自身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环境里,这里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生存的需要,能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在北方(这里指温带、寒温带)能最大量地孵卵,其季节昼长,昆虫丰富。且敌害较少,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迁徙又能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自动平衡占领区的行为。迁徙也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以往几次候鸟迁徙报道中我们了解到,鸟类不仅不同种之间有着不同的迁徙节律,即使在同一种群不同年龄或性别中也互有不同。鸟类迁徙时,并非同一种鸟同时飞回或飞离出生地,首先是小股“先头部队”先飞,经过一段时间后,主群开始迁飞,最后为迟到者(或掉队者)。这三个群体的数量分配,随着种类和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年份大部分鸟都紧跟着“先头部队”到来,有的则在其后很长时间到达。不同鸟类迁徙的时间也各有不同,大型鸟类以及猛禽由于体形较大或由于性情凶猛天敌很少,因而常常在白昼迁徙,夜间休息,以便利用日照引起的上升气流节省体力。但更多的候鸟,包括体形较小的食谷鸟类、涉禽、雁鸭类等通常会选择夜间迁徙,白昼蛰伏、觅食的方式。部分鸟类在穿越沙漠和大洋时,由于没有落脚点会采取昼夜兼程的迁徙方式。鸟类在飞行时,即使路途再漫长,它们也很少会迷路,原因就在于它们有自己的“导航系统”。在飞行过程中,它们会利用很多东西来为自己导航,如地标、太阳的角度、星星、气味,甚至还有地磁场。传统认为,鸟类迁徙途径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近年我们跟随有关专家和科研人员报道候鸟迁徙活动,有关环志研究显示,一些大型鸟类的迁徙途径是东西走向的。

央视这次《候鸟迁徙》直播,认真总结了前几次候鸟迁徙报道的经验,亦感到以往的报道方式简单,板块单一,出动的设备也少,仅在单一候鸟主要越冬地单兵部署,单线作战,传回的画面平铺直述,动感美感均不足。这次直播前,央视召集驻五省相关人员集中策划,研究方案,决定创新手段,采取统分结合、联合接力的方式,重点聚焦在三种候鸟的迁徙上:丹顶鹤,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物种,迁徙路线在国内。它的迁徙起点是黑龙江扎龙湿地,越冬地是在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主要由驻黑龙江和江苏两省站负责。红嘴鸥,迁徙路线覆盖国际国内,它的迁徙起点是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越冬地是云南省昆明市郊,主要由驻云南省站负责。白鹤,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极危物种,迁徙路线覆盖国际国内。白鹤繁殖生活在遥远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每年冬天都会不远万里如期飞入我国东北的吉林莫莫格湿地,还可能的停歇地有辽宁的獾子洞湿地,以及并未对外公布的新近发现的内蒙古额莫利湿地(这更说明候鸟迁徙路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其迁徙路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再途径渤海湾抵达终点――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鄱阳湖越冬。这也正是驻江西记者站负责直播的重点。

针对候鸟必须要完成的长途飞行目的地是越冬地,我们确定三种候鸟迁徙路线均以越冬地为报道大本营,其余路线上途径各点则为策应点。为了使节目更具可看性,我们策划设计了白鹤、丹顶鹤、红嘴鸥的迁徙过程为节目的三条线索,三条各有重点,又交错并行,在全景式地呈现几种珍稀候鸟的迁徙过程的同时,每条线索又由点到面,按照“特定的鸟”――“迁徙的鸟”――“鸟和环境”的三层逻辑关系推进,从探索候鸟迁徙入手,揭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现沿途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

鸟类具有天生的高度警觉性,白鹤更是特别机警,稍有风吹草动或略感有物体接近便即刻飞走,就是当地野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也只能用高倍望远镜在1000米以外远距离观察,动用摄像机拍摄有相当的难度。这次的直播报道比以往拍摄繁殖迁徙要求更高,《候鸟迁徙》电视画面的技术处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采访,这些对我们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我们沿途五地记者站人员事先踩点布点,伪装机位,冒着严寒长时间蹲坑守候。技术手段上调集、使用了大量特殊设备展现候鸟飞行及生活的状态:用微型摄像机、高倍率长焦摄像机、红外摄像机等拍摄候鸟在栖息地的生活状态;用旋翼、热气球等设备呈现候鸟空中迁徙状态;采用延时摄像、超高速摄像等各种特殊手段拍摄,让观众看到了非正常观感的精彩画面。

驻江西记者站重点负责报道白鹤迁徙活动,我们以2014年国家林业局鸟类环志中心已为四只白鹤佩戴的太阳能追踪器为线索,力图通过信号用镜头寻找并拍摄到这几只白鹤,跟随信号的指示跟拍直到四只白鹤回到鄱阳湖越冬。这次,鸟类环志中心专家钱法文教授还在黑龙江莫莫格湿地再次为新白鹤佩戴追踪器,这也是节目要跟紧并极力放大的重要线索。通过对白鹤追踪器所显示的路线图,我们在全程设立了八个直播点,通过直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白鹤栖息、觅食、嬉戏等生活习性。

过去当地群众对白鹤这样珍稀的“极度濒危”的物种普遍保护意识薄弱,极少数人更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布撒天网滥捕,以往我们也多次对此进行过批评报道。这次我们改变创新了报道形式,多次穿插报道专家有关普及环保的常识,如请专家钱法文在直播中向人们讲述白鹤的环志以及迁徙知识,增强了受众的环保意识。现在鄱阳湖区的核心区已有小学专门开设候鸟保护知识的课程,在学校的课本上也都专门有对各种候鸟的介绍和图片展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护鸟意识。这也成为了这次直播报道的一个角度,记者在现场就拿出了孩子们的课本,让观众看到了当地村民是如何推广候鸟知识,如何提高护鸟意识的。我们还在直播中穿插报道了当地政府搞好湿地保护的做法,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解决人鸟争食等问题,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了退耕还湿(地)对于候鸟迁徙的重大意义。

大湖池是鄱阳湖的核心湖区,也是鄱阳湖最大的卫星湖泊。这个过去周边村民可以随意捕鱼打鸟的地方,现在每到候鸟回迁的季节都被执法人员严格管控。所有湖区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湖区的各个区域进行巡逻,打击和制止非法捕捞活动。管理局还在大湖池设立人工调节水位的闸口,科学管控湖水水位。由于当年鄱阳湖水位偏高,从2015年11月份开始,大湖池就开闸放水,把水位调控到最适合鸟类觅食的状态,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这些我们都在直播中进行了展示。限于节目时间安排,有些无法直播的内容我们也拍成片子,配合直播同步播出,从多角度使报道更具可看性。就在2015年11月7日,一线记者惊喜地发现了我们一直寻找的20年前在俄罗斯雅库特保护区的环志。脚上套有蓝白色标志的白鹤,再一次佐证了白鹤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路线上迁飞,每年都能历尽艰辛精准飞行五千公里到达鄱阳湖区繁殖和越冬。这批可爱的白鹤集群,每年的3月下旬又将先后告别美丽的鄱阳湖,沿着来时的迁徙路线,再一次向北飞抵遥远的故乡――俄罗斯西伯利亚苔原的繁殖地。

别了,白鹤!再见,候鸟!我们期待着与你们的下一次约会!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 鸣

上一篇:谈网络在中学生物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下一篇:让班级洋溢成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