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

时间:2022-05-31 01:21:04

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

【摘要】无论任何一种资源,通常都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有限性与其供给上的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经济地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其创造的效益。本文就如何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对未来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政策、保障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率与效益,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农民;发展

土地在自然哲学思考中被誉为“万物之母”,是最根本的物质要素,所以跟生态是相关的,是一切生物的生长的最根本的基础。那么我们国家地少人多,造成水土资源短缺的状况使得合理利用土地在我们国家具有特殊的突出的生态意义。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一直是专家学者如有识之士努力探索的热点课题。作为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依托,土地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

一、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土地。以人为本一经提出,其内涵就已经超出了它原有的管理学意义,为社会各方面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乃至重大社会决策的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甚至成了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现在,中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全国各地有条不紊地展开。可持续发展观,是人在多种发展可能性中的一种理想选择;是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系统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观。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民意。对项目规划、安置补偿、住房设计、农田整理等方面,采取召开听证会议、公示公告、与乡(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了解民意,明确对拆旧地块涉及的农民进行先行安置,足额补偿,从人的角度出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民福利的最大化,即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谋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依托和资源。同时,土地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增值功能和景观功能。土地一旦被投入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土地资源是相关资源(含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载体,相关资源均借助于土地利用发挥作用和显示其地位的。由此可见,有限的土地要满足无限的发展需求,关键就是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二、要积极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促社会长治久安

(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林业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把中央关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落到了实处。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谋划,把土地置换工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谋划,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去思考,放在纵深推进“三大战略”的大格局中去布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优化布局、集中整合,力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心村规划和水利、道路、林业等涉农规划相互衔接,谋求土地置换效益最大化、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强化土地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改变传统粗放的用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当代中国以及未来发展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不会变,工农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和人们生产生活用地的矛盾不会变,这就决定土地资源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和挑战,加强土地严格管理始终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将传统的用地定性模式转换为一种能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有效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挖掘土地本身的价值,从而扩大城市持续发展的资金积累和空间,适应新时期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三、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

(一)创新土地调控机制。经验表明,现代经济泡沫,大都起自土地(地产)的价格飞涨酝酿资产泡沫,引发金融机构的坏账危机,令经济陷入衰退。土地调控因为涉及地理、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调控步伐可能尤其缓慢。真正的效果要等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显现,特别是要看地方政府的表现. 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土地供应;进一步探索在商品住宅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新模式,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房地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土地闲置1年以上的收取闲置费,闲置两年以上的无偿收回,坚决打击圈地囤地行为。而对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二)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实践的产物,它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等现实问题,而且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经多年发展,“三农”问题得以整体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因此,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就必须重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在不减少农村的基本农田、耕地和农用地的情况下,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民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对于加快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统筹安排城镇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土地资源需求的增加,同时全球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加也需占用一部分土地,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必然使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减少,从而加剧人地矛盾。与此同时,城市与农村对土地使用的矛盾正在加剧。当进入城市的人口一天天增多,对土地的需求就在一天天加大。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成为城市用地。18亿亩耕地是国家规定的红线,在此之外的用地只会越来越紧张。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缓解人地矛盾是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历史性重大变革,但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土地承包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某些方面逐渐暴露出其不利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一面。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体系。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有利于保证土地利用在空间地域上的连续性,从而推动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土地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事关大局,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以实施“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为契机,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为主线,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晓东,王波.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2]李闽,姜海.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2期

[3]董秀茹,王秋兵,石水莲.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上一篇:土木工程的现在和进展趋向探讨 下一篇:高速铁路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