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冶》看中国传统设计思维

时间:2022-05-30 09:31:15

从《园冶》看中国传统设计思维

摘要: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视角,通过《园冶》中谈及设计的文字,回顾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和追求不朽的造园理念,并与西方的《透明性》做了对比。揭示《园冶》的现代性。

关键词:园冶 不朽 透明性 程式化 行为 现代性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talk about design text Yuanye", review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i recluse thought, and the pursuit of immortality landscape concept, and transparency and the west do a comparison. To reveal the "Modernity" of the building.

Keywords: Yuan Ye immortal transparency stylized modern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冶》作为古人造园理论的专著,让后人可以整体的窥见至少晚明江南地区的造园设计思想。历来是设计师和学者研究的对象。研究《园冶》的专著论文也汗牛充栋。但本文不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思考,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著作。

一,《园冶》的思想追求

从一万五千字的《园冶》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文人仕途不顺或年老而退居乡里时,道家的隐逸求仙的思维决定了私家园林的设计思想,从书中多次提到的“不朽”可见一斑。

在儒家的入世思想在绝对的领导的文化里,君主专制的社会背景下,“世”是一个文人常常思考的问题,也因此才有“出世”的概念。继而才有“羽化登仙”追求“真人”的誓约,然后“不朽”。

献给神明的建筑,常常是修建的时间很长,西方的教堂动辄百年,圣彼得大教堂也经历百余年,先后数位设计师和主教;圣家族教堂至今仍在修建。在敬天法祖的中国,大行皇帝即为神明,祖先崇拜从先秦一直到明清,似乎没有多少改变。除宋代外,多数皇帝从即位即开始建造,到入殓时才停止。而同样是献给神明的寺庙,则有超过皇帝寿命的优越时间,北宋的料敌塔修建了54年,建造如此缓慢,遭到后人诟病,但其另一个身份这是开元寺内的塔,于是可以理解了。相比之下,为生者服务的建筑,则建造的十分迅速,皇权是用于当世的,明初的紫禁城连设计带施工一共十四五年而已。更不消说仅供文人娱乐游园的私家园林了,初建时间应该也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园冶》中多次提到要“不朽”。不光是建筑和园中的空间意境,甚至连植物也要不朽,如“城市地: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束久重修,安垂不朽?”甚至有种“托体同山阿”的与山一起慢慢变老,一种永恒的悲怆。

曾有人说,把山川美景缩小成模型放在园林中,满足文人的喜好,这种心理是病态的。笔者虽然认为《园冶》的造园思想绝不是缩小这么简单,但即便如此,那恰恰印证了其追求神仙的道家思维,不仅《庄子》,很多道教的故事如,铁拐李由于身体被烧寻找到的瘸子身体,《聊斋》白莲教一章讲的在水盆里神游,其实都是神仙思维,并且原文中已有论述,“峭壁山: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这种把思维的神游实化为园林的行为,也并没有什么病态的地方。《园冶》造园思想不止模型这么简单,“空间迷惘”和“行为”才是它的核心设计思想。隋炀帝所建“迷楼”是制造空间迷幻,使人迷失不知所之,如登仙境。

二,《园冶》与透明性

谈到《园冶》的设计思想,不能不和西方做个对比,在传统思想不受用,现代大行其道的当下,笔者想证明,如果现代性是普世的,那代表传统思维的《园冶》中是蕴含现代性的,并且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透明性》是西方的经典理论,从毕加索、柯布西耶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无不显示其思维。其核心的理论是,两种物体的叠加,其交集的部分,既属于你也属于我,这部分可以认为是透明的,从而使认识产生矛盾,并制造空间矛盾。《视觉语言》中说“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者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的部分据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必须假设一个新的视觉性质的存在。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

而《园冶》中描述的空间、意境与之有相合的地方,如,“假山基: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缠定基之浅深”;“掇山:下洞上台”;“洞:上或堆土值树,或作台,或置亭屋;”“阁山:阁山似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了,何必梯之”;“金鱼缸: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一只,或两只,并排作底,或埋、半埋,将山石周围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养鱼,胜缸中小山”;“假山基: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缠定基之浅深”; 水中的假山,是水还是石;上面是台,下面是台基还是洞;土里的缸是水还是土,引起矛盾。只不过它是程式化的,一如传统的其他艺术。而作为《园冶》中一个大门类的“因借”,恰恰是制造“既是你的,也是我的”和空间矛盾的。把这种透明性矛盾推向极致的是“空间迷惘”,各种空间的组合和套叠,造成空间无限延伸的错觉,实现对画境和迷楼追求,产生在仙境的审美感受。虽然明代的中国已经和世界有广泛的交流,但这种朴素的性情,当然不是受西方的影响,中国绘画“二我图”,与这种思维颇为相似,即制造了思维矛盾,引起思考。《弘历鉴古图》的画面虽然只有两个弘历,但画面外的观赏者也是弘历。欧洲的绘画传统也有类似的思维。但西方也许是由于制造透视幻觉才产生的画中画。虽然二者的起因或许不同,但也算殊途同归。

而《园冶》中类似透明性的思维,只是园冶中的一部分,更是由于性灵或兴趣所致。并没有抽象成《透明性》纯粹的设计手法。

三,《园冶》的行为

《园冶》中另一个核心是行为。文中少有西方那种景观轴等大尺度的设计理论,基本都是小空间的论述,原因自然是其理论主要针对江南私家园林,不可能有大尺度的园基。但其对小空间的论述,都是带着行为的,有些甚至是行为艺术。如“暖阁偎红”、“煮雪当姬”、“落花呼童,竹深留客”等等,不胜枚举。陶特在看过桂离宫之后,认为日本建筑是主体和客体的媒介的论断。于是,只有加上人的行为,冰冷的建筑和园林才有了意义,“空间迷惘”和“行为”的核心思想,原文中,“掇山: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更是先验的表明空间及其行为的并列地位。

近些年热门的建筑现象学,同样表达了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反对把场所简化为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抽象的分析,而应包括生活经验告诉人们的不同生活需要的环境和场所。不应失去生活的丰富和真实性。场所才是真实的建筑环境。现象学已经百余年历史,已经成为了一整套严密逻辑和系统的学科,而园冶中的论述仍处于朴素的程式化阶段。虽然《园冶》全文仅有一万五千余字,但仍以大量篇幅论述具体的行为,如果作者继续罗列,仍会有富情趣的具体行为被提到,因此作者常常讲“因境而成”。可见其无法抽象成一种逻辑或一种哲学的窘境,作者陶醉于这样的程式化思维,看不到对抽象思维的追求。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区别。

前述的文字,希望用西方和现代的理论来加以阐释,并浅谈了现代性的问题,如果现代性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那么《园冶》的思想是具有前现代性的,至少他们是有交集的。把程式化的内容去掉,抽象化可以部分的得到现代。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现代并不是完全的不相容。而《园冶》叙述的内容出于文人的自觉,在传统社会的程式化艺术表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只是从现代的设计理论回看传统,而传统中必然还有很多没有现代化的内容,甚至是现论没有触碰到的领域。这需要学者的不断努力去探求。

参考文献:

1,懂豫赣,《化境八章(五)》 《时代建筑》2009/2

2,陈植,《园冶注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3,科林 罗、罗伯特 斯拉茨基 《透明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上一篇:单基站CORS系统在线路测量中应用与精度分析 下一篇:浅谈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