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原因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

时间:2022-05-30 04:11:54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原因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原因及处理的相关因素,以减少切口裂开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3月~2010年1月中的48例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裂开临床资料与治疗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口裂开48例中,及时清创,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采用直针穿10号双线行腹膜外皮外减张缝合法,术后拆除缝合,切口愈合良好,无手术死亡。本组均出院。结论:从患者入院开始就重视对手术前、后危险因素的处理,正确运用缝合技术,可有效地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并进行相应治疗护理,纠正营养不良,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缝合技巧均有助于降低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原因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 R6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185-02

腹部手术是普外科较多的手术,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包括有完全裂开和部分裂开两种,术中术后切口处理不当可给患者带来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内脏脱出,腹腔污染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必须引起注意[1]。尤其术后切口疝行第二次手术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将2007年3月~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腹部手术切口裂开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将其原因和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腹部手术切口裂开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4岁,60岁以上的26例。切口裂开时间为术后2~8 d。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手术5例,左右半结肠切除手术4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6例,左肾外伤切除手术1例,急性肠套叠手术2例,肠梗阻手术5例,阑尾炎手术15例,上消化道出血胃大部分切除1例,乙状结肠癌左半结肠切除1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患者行胆总管探查7例,胰头癌胆肠吻合1例。全层裂开肠管外露切口全长裂开10例,部分裂开38例;切口感染26例,切口内积血,积液或皮下脂肪坏死致裂开6例,剧咳、腹压增高切口裂开6例。

1.2 切口裂开原因

切口感染而致裂开占本组首位,多发生在阑尾切除术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肠坏死术后,这些切口均有不同程序的污染,轻者轻度水肿,按期拆线后裂开;重者红肿较重,并有血性或脓性分泌物从切口流出,提前拆线切口裂开。可见预防感染对减少其裂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护切口不受腹腔脓液或污物的污染[2]。手术时间过长,切口过长时间暴露可增加感染的机会。手术操作技术不当:缝线选择,缝合方式、结扎松紧不当或因止血不可靠,缝合层次不清,导致切口内死腔形成、积血、积液、皮下脂组织坏死;术后剧咳、恶心呕吐及腹胀,肠胀等引起腹压增高,使切口张力加大引起裂开。有吸烟者术后咳嗽发生切口裂开率很高。合理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化痰;术后使用多头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1.3 治疗方法及预防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包括有完全裂开和部分裂开两种。尤为全层裂开致脱脏者如处理不当常危及患者生命,对创口全层裂开致脱脏者,应在全麻下清理腹腔,还纳脱出物,清除创口内失活组织,按减张缝合法重新关腹。术后第1天,对于切口有感染及切口脂肪有液化倾向的,特别是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切口用理疗效果较好,理疗可以增加切口血液循环,有利切口组织水肿吸收,纤维组织增生活跃,有利于切口愈合。完全裂开伴有网膜及肠管脱出者,对此应在全麻下手术缝合。手术时先将肠管用0.1%新洁尔灭消毒,再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放入腹腔,对脱出的网膜末端可做部分切除,清除切口无生机的创缘组织,用细钢丝或双七号线按层次减张缝合,手术后还要持续胃肠减压并加用胶带包扎。部分裂开可清除切口内积液,采用胶布蝶状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换药。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创口裂开,都应加强抗生素的使用。一般应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患者在禁食期间可从静脉补充营养静点维生素C,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清蛋白等,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体内正氮平衡,促进切口愈合。对于切口感染的创面,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层,应用1∶1 000的新洁尔灭消毒创面,外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2次,切口较深时,放置引流条,每天换药一次;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合不良、打结过紧可影响切口的血液循环,使切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概率[3]。

2 结果

本组切口裂开48例中,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6例,切口感染率为54.17%,重新缝合26例,Ⅱ期缝合17例,其中5例采用分离切口周围粘连时将肠管损伤进行修补,38例在拆除皮肤缝线后发现切口裂开,当即行减张缝合手术。48例均采用直针穿10号双线行腹膜外皮外减张缝合法,并以7号或10号线加固全层缝合,术后14~16 d拆除缝合,切口愈合良好。无手术死亡,本组均出院。

3 讨论

本组48例中,其中12例为失血患者,10例为癌肿患者,48例中,均有不程度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胶原纤维的形成受到影响,是切口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追问病史本组切口裂开尚有术后咳嗽,腹内压突然增高的原因,治疗中笔者注意到上述特点,考虑到引开切口裂开和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术后均给予补充清蛋白和多次输入适量新鲜血,每日给维生素C并辅以维生素B,每日在补充热量的同时加用复合氨基酸500 ml,促进了裂开伤口的愈合。为减少术后咳嗽,笔者加强预防肺部并发症,注意给患者应用合理的抗生素,吸氧或雾化吸入,帮助患者咳痰,避免剧烈的咳嗽,防止了切口再度裂开。

本组减张缝合采用了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硬膜外连续麻醉效果不完善或停药过早时,患者因疼痛而发生腹肌紧张、躁动,造成腹膜撕裂或缝线松动、滑脱最终导致切口裂开。切口裂开与术者手术操作不当也有关系,如切口部位选择不当,损伤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神经,影响了切口的营养供给;再有缝合时层次不对,缝线过粗,扎线过松等也都会造成切口裂开。 笔者采用了直针穿10号线腹膜外皮外减张缝合法,一般距创缘3 cm处垂直进针缝线穿出腹膜后,再在出针处附近穿进腹膜,使针线在腹膜与肌层间潜行,从同侧切口缘腹直肌后鞘与腹膜间穿出。缝针再从切口对侧直肌后鞘与腹膜间穿入,以相反的顺序经对侧腹壁穿出,穿上适当长度的橡皮管后隔3~4 cm再从该侧腹壁穿入,重复前述缝法,使缝针线在腹膜外潜行,最后从开始进针侧腹壁穿出,穿上橡皮管后等待打结,完成第一缝合。按上述方法根据切口长度只需缝2~3针即可,然后再减张缝线间用7号或10号缝线行全层间断加固缝合数针,待全部缝合完毕一并打结。缝合进针时需在肌肉松弛情况下进行,并需用压肠板保护,以免刺伤腹腔内脏,拉紧结扎减张缝线时,需助手用力使腹壁两侧对拢,要现结扎减张缝线,后结扎加固缝线。结扎时松紧要适中,以伤口对合严密为度。这种缝合方法减张缝线在腹壁内段暴露极短缝线紧贴腹膜在腹膜外潜行有效地防止肠管缝线压迫肠管之虑。笔者这种缝合方法,改进了原来的传统的减张缝合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应该强调,良好的麻醉效果,达到满意的肌肉松弛,是进行这种缝合成功的首要条件。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4 体会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医生较常见的手术,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经过传统换药处理多能愈合,但往往切口愈合缓慢,住院时间较长。二期缝合能明显缩短病程,切口感染后将给患者增加患者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常可造成严重后果,发现切口感染应积极治疗,减少切口感染机会,严格注意无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中污染,术中创伤及失血,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应用引流,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正确处理残端,少放置引流,反复0.9%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特别是术中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腹腔,浸泡切口,切口采用天然可吸收单丝线缝合可明显降低切口的感染率[4]。尽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有效控制伤口感染,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对腹部手术切口裂开,要密切观察,妥善处理,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术中术后切口处理不当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内脏脱出,腹腔污染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切口感染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局部感染,保持切口引流通畅,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使结缔组织再生修复。

[参考文献]

[1]黄筵庭.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0.

[2]杨建芬,黎介寿.巨大腹壁切口疝24例围手术期处理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2):46-47.

[3]苗绪学.腹部切121减张缝合术的改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7):435.

[4]龚宏杰,李华.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8):48.

[5]丁仁波,郭宝枝.聚维酮碘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136-137.

(收稿日期:2011-02-14)

上一篇:36例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分析 下一篇: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科慢性感染性疾病15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