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11 08:33:50

腹部手术的护理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1

【关键词】手术;疼痛;护理

疼痛是腹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我们对117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7例腹部手术患者,男66例、女51例,年龄22~75岁。其中胆道手术38例,胃部手术35例,肝脾手术25例,其他上腹部手术19例。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关心和尊重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理解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并以娴熟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患者信任,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进行术后疼痛宣教,解释疼痛出现的原因,告诉疼痛可能会出现的时间、性质、缓解方法,术后解释有一定的渗血和疼痛是正常的[1] ,让病人了解有关疼痛的知识,有效控制住焦虑情绪,从而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成功,以减轻因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造成的增敏性疼痛。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通过正面或积极的言语和暗示引导患者,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能力。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处理都应告诉患者,让其有心理准备。

2.2一般护理: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病房温度 光线适宜,尽可能降低噪音,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开展时间护理,尽量将治疗、护理集中在适宜的时间段进行,避免对睡眠时间的干扰以促进患者较好的入睡来减轻术后疼痛。同时指导患者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顺引流管走势将其妥善固定,减少因翻身活动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协助患者翻身,背部置靠垫,膝下置软枕保证舒适;指导患者侧身起床,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可减轻疼痛。留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时,避免压迫、扭曲、牵拉管道及时排尿防止术后尿潴留,如出现排尿困难时,立即诱导排尿(如听流水音、按摩膀胱区、针灸等),必要时给予导尿等分散患者注意力,采用视觉分散法:电视、读小说 ,听力分散法: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

2.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对担心止痛药物作用的患者,说明在强烈疼痛的情况下,使用止痛药是不易产生依赖性的,而持续忍受强烈的疼痛则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应该依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部分患者常规剂量镇痛无效,患者依然疼痛,不要将因疼痛而要求增加止痛药剂量而当作成瘾。所以,给药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动态变化,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应了解患者的反应以确定其用药剂量。

3体会

手术后疼痛既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切口愈合,还会对患者家属造成不良心理的刺激。除手术创伤、引流管刺激外,术后疼痛还受主观因素如性格、对疼痛的敏感度及注意力、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也受客观因素如环境、教育、暗示作用等影响。我们针对本组117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在常规腹部手术术后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镇痛药护理等措施。结果表明,在精心护理后,本组患者术后 24h、72h VAS评分减低,镇痛药物应用减少。因此,我们认为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是消除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使其迅速康复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2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患者实施的护理。结果通过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调节,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进行的严密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通过对本院妇产科487例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患者切口良好,均痊愈出院,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了的风险,避免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妇产科 腹部切口

目前仍然为妇产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手术的风险,避免医疗纠纷,对腹部切口进行有效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本院近年来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患者实施的护理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本院妇产科共实施腹部切口手术487例,其中实施子宫肌瘤挖除187例,子宫全切术246例子宫次全切术40例,异位妊娠8例,宫颈癌根治术5例,卵巢癌根治术1例,患者年龄21~67岁,其中切口脂肪液化3例,患者住院时间为7~15 天,切口均愈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饮食调节对于实施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充分的饮食调节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更应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适宜能量、低脂肪、低膳食纤维、少量多餐的原则,加强术前营养及支持治疗。对营养不良消瘦的患者,应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人,以提高血浆蛋白水平,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对于患糖尿病的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调整来控制血糖,待血糖稳定后再行手术;对于贫血的患者,应给予药物补充铁剂,积极纠正贫血;对消化道吸收功能较差、体质消瘦的患者,应注意通过营养补充改善一般状况后再行手术。

2.2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和手术的必要性,叮嘱患者各种手术注意事项,建议患者在术前2周内戒烟,掌握好手术时机,术前及时做好各种检查,皮肤要保持清洁,备皮时间不超过术前24 h尽早手术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指导患者学会有效咳嗽向患者讲述咳嗽的重要作用及咳嗽时如何保护好伤口。

2.3 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给予细致的解答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努力为患者创造心理安定的住院环境,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施,以热情和蔼、关心、同情的态度,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熟练清湛的操作技术,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以信赖的良好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防治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2. 4 术中护理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视具体情况可选用横切口及减张缝合,关腹时应保证满意的麻醉、动作轻柔避免腹壁组织的撕裂,选择适当的缝合材料,彻底止血,逐层确切缝合,做好切口的保护,预防感染。2.5 术后护理切口护理术后护理人员要每日观察患者的腹部切口情况,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慎用广谱抗生素减少切口感染;同时注意切口处有无渗液渗血,切口张力是否增加,特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的患者更要细致观察;平时卧位床头抬高15~30,放松腹部肌肉;而咳嗽时应采用平卧,陪护双手轻压腹部两侧,减轻切口张力。适当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必要时补充血浆、蛋白行胃肠外营养。对于肥胖患者,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一旦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2.6 疼痛护理术后的腹部切口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通常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比值低。性格外向者同等程度的疼痛比性格内向者反应更强烈,主诉更多。2.7 康复教育术后为防止患者放松对腹部切口的关注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讲解床上大小便、科学起坐的重要意义,以免引起腹部切口张力增强,有碍切口愈合,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腹带,及时查看腹带松紧度,及时固定腹带。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胃肠功能与体力恢复,防止肠粘连,还可以采用热敷穴位等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排气、排便;观察并记录大小便情况,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避免过早剧烈活动,执行护理操作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合作,防止因操作时患者变动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切口裂开。

通过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切口愈合,减轻了患者的切口疼痛,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患者,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3

[关键词]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24-02

Clinical research of intestine nursing mode on belly postoperative

WU Bihua

(Department of Surgery 3,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oping District,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637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belly postoperative intestine nursing model. Methods:440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belly operation from January 1, 2005 to October 1, 200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intestinal adhesion preventive nursing model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ly. Result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higher. Conclusion: Our hospital adopt the intestinal adhesion preventive nursing model and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obstruction decreased effective.

[Key words] Belly postoperative; Adhesive ileus; Nursing model

由于腹腔内脏器较多,因此腹部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其他部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多。腹部外科术后肠粘连发生率较高,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粘连性肠梗阻,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手术次数越多,粘连越严重。分析原因除与其疾病本身及手术方式有关,也与术后对肠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护理模式有很大关系。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从肠生理和肠粘连的病因出发,制订一整套预防肠粘连的护理模式,对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该护理模式,经与对照组比较,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下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普外科2005年1月1日~2008年10月1日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4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20例,男132例,女88例;年龄25~75岁,平均55岁;其中,行阑尾切除术65例,胃部手术8例,脾破裂手术35例,肠粘连松解术37例,肝胆手术75例。对照组220例,男134例,女86例;年龄24~76岁,平均56岁;阑尾切除术70例,胃手术8例,脾破裂手术34例,肠粘连松解术35例,肝胆手术73例。两组在性别、疾病及手术种类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应用广谱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不做特殊腹部护理。

研究组除做常规护理外,采用一整套预防肠粘连的护理方法。⑴肠热敷:于术后24 h后采用肠热敷,即用红外线理疗器行腹部照射,3次/d,照射30 min/次,疗程10 d。⑵肠人工运动:于术后6 h开始分阶段进行人工运动,疗程10 d。①呼吸运动。患者取半卧位,微闭双目,用鼻吸气,缩唇慢慢呼出,呼气时数数,待数到7时发一个“扑”声,呼吸运动与呼吸比为1:2或1:3,每4小时1次,2遍/次。②上肢运动。指导患者做上肢屈、展、上举、握、拉运动,10~20遍/次。2~3次/d。③下肢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屈、伸蹬等动作,2~3次/d,5遍/次。协助患者经常变换,翻身拍背,做各种床上适应性运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活动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2~3次/d,15~20 min/次,以增加肠相对运动。具体为小型手术(如阑尾手术等)术后第1天便可下床活动,中大型手术(如肠粘连、肝胆手术等)术后第2~4天视病情允许下床活动。分早、中、晚3次,15~20 min/次。对于体质较差不能下床活动者,可酌情增加床上活动时间。⑶腹部按摩。患者一手按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对侧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2~3 min后,再逆时针方向按摩2~3 min,于术后3 d进行,早晚各1次,20 min/次,疗程7 d。年老体弱不能自行操作者,由责任护士执行。⑷术后进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患者取半坐位或仰卧位,测量长度后按常规[1]操作插入接负压吸引器,保持负压吸引通畅,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折叠、脱落。并应严密观察记录引流物的性质、色量。术后第3天开塞露刺激或插肛管,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嘱其做排便动作且放松括约肌,将准备好的开塞露20 ml挤入直肠后嘱保留5~10 min。

1.3 观察方法

观察其显性粘连即出现阳性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症状:经常出现游走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体征:腹部隆起、可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压痛,听诊高度鼓音,肠鸣音亢进或消失,X线腹透有2个以上液平面。将出现上述阳性症状、体征者视为梗阻,无不适者视为无显性粘连。

2 结果

对患者术后观察跟踪随访3~5个月,发现两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9.84,P<0.01),对照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高,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肠梗阻主要发生在小肠,因为大肠相对固定,即使粘连一般亦不会引起梗阻,只有小肠由于迂曲于腹腔中且位置活动度大,易粘连造成肠梗阻。因此,讨论肠梗阻问题主要讨论小肠的功能问题。小肠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具有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即消化功能和蠕动吸收的功能。由于小肠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这一特性需要它具有足够的长度及具有足够的活动度以利于消化和吸收。对每一段肠管来说,它既有一个位置,又有在这个位置的相对大的活动空间,使其既利于吸收也可以减少粘连。

对于肠粘连的病因,一直认为与腹腔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有关。其中80%的粘连性肠梗阻是手术所致[2],由于腹部手术的不断开展,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其复发率较高,致使有的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信心,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设计采用的预防和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模式分析原因如下:①首先采用腹部红外线理疗,其原理为红外线是穿透性和致热性,可使肠管发热增加其血运,减轻和减少肠管缺氧时间,从而促使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减少来达到减少肠粘连的目的。②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增加其腹部相对运动,使早期形成的肠管之间的轻度粘连在肠蠕动恢复时自行分离,使小肠在一个较大范围活动,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位置上,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从而减少肠粘连发生。③采用腹部按摩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努力提高患者行为能力,在患者不能提供自理需要时,确定患者的活动量并增加患者的活动,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二是可通过按摩来增加患者肠管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肠管粘连发生。④禁食、取半坐卧位,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有效的减压,经常通过胃管抽吸胃肠道内积液积气,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插肛管刺激,促进排气,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景银.医学生实用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2.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3-1074.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4

资料与方法

198例中,男123例,女75例;儿童8例,青少年132例,中老年58例。其中胸部手术17例,腹部手术181例;横切口术式35例,纵切口术式163例;浅部位手术16例,深部位手术182例:全麻者33例,硬膜外麻醉者157例,局部麻醉者8例;性格内向者47例,性格外向者151例。198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治愈出院。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①疼痛可引起患者精神情绪变化,急性疼痛引起病人精神兴奋,紧张、恐惧、焦虑烦躁甚至哭闹不安。长期慢性疼痛可使病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甚至产生绝望的意念和行为。②疼痛刺激能使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分解代谢亢进,导致高血糖症、负氮平衡、氧消耗增多。③影响呼吸运动和抑制换气。胸、腹部手术后的急性疼痛对呼吸系统影响很大,因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使总顺应性下降;病人呼吸浅快,肺活量、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均降低,肺泡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易产生低氧血症。同时病人可因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积聚于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不能很好地咳出,易酿成肺或肺不张,这在老年人更易发。故术后疼痛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影响循环系统功能,剧痛可兴奋交感神经,使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对伴有高血压,冠脉供血不足的病人极为不利。剧烈的深部疼痛有时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下降,脉率减慢,甚至发生虚脱、休克。⑤影响消化系统功能,慢性疼痛常引起食欲不振,消化功能障碍。较强的深部疼痛可引起恶心、呕吐。营养吸收障碍,影响伤口愈合。⑥影响凝血机制,如手术后急性疼痛等应激反应可改变血液黏稠度,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甚至可酿成致命的并发症。其他,疼痛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防治感染和控制肿瘤扩散。由于疼痛可引起肾血管反射性收缩,垂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尿量减少。又可因手术后切口疼痛或因不适应,造成排尿困难,长时间排尿不畅可引起尿路感染。疼痛影响睡眠,导致失眠、乏力等。

护 理

疼痛时护理观察要点:①疼痛时的体征。术后疼痛的患者多出现痛苦面容,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及不安等。在术后2~6小时最剧烈,24~72小时逐渐减轻。②对疼痛的评估。术后疼痛有个体差异,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客观评估疼痛的程度较难,重要的是要有早期发现疼痛和及时收集信息的能力[2]。③术式不同,疼痛的程度不同。横切口开胸、开腹手术疼痛剧烈;浅部位手术如疝或乳腺切除术时疼痛较轻。④根据麻醉清醒程度可以预测疼痛出现的时间。完全清醒时立即诉说疼痛的较多。⑤年轻人、小儿比老年人对疼痛更敏感,特别是小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差。⑥同样的疼痛程度,女性主诉比男性明显。⑦性格外向者较性格内向者更易表现对疼痛的反应。

缓解疼痛的护理措施:①做好心理护理。疼痛的彻底解决虽有赖于病因的治疗,但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患者常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理解而产生紧张、恐惧,从而加重疼痛。护士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根据各类病人的不同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对多血质的病人要以热情、亲切的语言与之交流;对胆汁质及抑郁质的病人,语言要谨慎、热情、耐心:对黏液质的病人要和蔼、耐心,切忌语言粗暴、简单。利用松弛疗法及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均可减轻疼痛,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②保持舒适的,病人在术后被安置在适宜的非常重要,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呼吸、循环,预防并发症。如胸、腹部手术,术后可取侧卧位和半坐卧位,由于重力关系,有利于引流,使感染局限化。减轻伤口缝合处张力,减轻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半坐卧位时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脏器内,可使静脉回流量减少,从而减轻肺部瘀血和心脏负担。可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③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推、拖、拉等粗暴动作,应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更换敷料、导尿,进行各种注射、翻身、更换床单等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保护、协助,使其保持舒适,减少疼痛刺激。④创造缓解疼痛的环境,病人术后返回病房常有剧烈疼痛,虽给予镇静药物,但周围的环境可诱发或增加疼痛。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镇静效果,应调整和谐的病室环境以缓解疼痛。如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噪音,限制探视时间及人数;避免光线刺激,夜间尽量使用地灯,必要时可使用手电筒照明,可用窗帘遮挡日光和月光照射:调整适宜的病室温度和湿度,适时开窗通风,为病人营造整洁舒适安静入睡的环境。

总之,客观细致的护理观察,勤劳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0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5

[关键词] 妇科腹部手术;并发症;护理

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护士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1.腹胀

术后腹胀多因术中肠管受到激惹肠蠕动减弱所致;病人术后、憋气等可咽入大量易被肠粘膜吸收的气体而加重腹胀。通常术后48小时恢复正常肠蠕动,已经排气,腹胀即可缓解,如果术后48小时肠蠕动仍未恢复正常,应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的可能。刺激肠蠕动,缓解腹胀的措施很多,例如生理盐水低位灌肠及1、2、3灌肠;热敷下腹部等。在肠蠕动已恢复尚不能排气时,可针刺“足三里”穴或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也可以采用肛管排气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如腹胀是因炎症或缺钾引起,则应给抗生素或补钾;形成脓肿者则应协助医师及早切开引流。

2.泌尿系统感染

尿潴留是盆腔内及经阴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病人因不习惯于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麻痹性止痛剂的使用减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尿潴留的发生,术后鼓励病人定期做起来排尿,床边加用屏风,增加液体入量;在拔除存留尿管前,注意定时开管,以训练膀胱恢复收缩力。如上述措施无效,则应导尿,一次导尿量不得超过1000毫升,宜暂时保留留置尿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尿潴留又是发生膀胱感染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留置尿管,尽管注意无菌操作技术,也难免细菌上行性感染。老年患者,术后必须长期卧床者以及过去有尿路感染史的病人,都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术后出现尿频、尿痛,并有高热等症状者,应按医嘱做尿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泌尿道感染。拔管后一般在4-8小时内自解小便,注意记录尿量和时间。

3.伤口血肿、感染、裂开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6

1 感染原因分析

1.1 某些侵入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健全,此时细菌易侵入并致下呼吸道感染,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患者由于患病,机体抵抗力低下,口咽鼻部细菌菌株多,是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细菌的主要来源。侵入性操作可将口咽部细菌带入呼吸道。此外,全身麻醉后咳嗽反射消失,气管套囊周围分泌物淤积和下漏,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肺组织。

1.2 呼吸道分泌物坠积 长期卧床患者和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清除分泌物机能下降,分泌物难以排出,沉积于肺底,又由于腹腔手术后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愿意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而沉淀于下呼吸道。麻醉药、镇痛药的使用,抑制了患者的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中枢,降低了排痰能力。手术中液体丢失,术后禁食造成痰液粘稠,增加了分泌物排出困难[2]。

1.3 医疗用品污染 雾化吸入装置、吸氧管、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等消毒不彻底或保存不当致污染带菌,特别是雾化吸入手术插管,吸痰及麻醉机应用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这些器械未经严格无菌处理的均可导致病菌长驱直入,引起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

1.4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有的医生凭经验用药,未做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寄生在口咽部、胃内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当该类细菌或真菌被吸入下呼吸道时,造成支气管或肺部感染。

2 护理对策

2.1 祛除诱因 腹腔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因而术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病。鼓励患者进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丰富的维生素,以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抗感染能力。要求患者戒烟,对患者进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教育和指导。

2.2 协助患者排痰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身麻醉未完全清醒、未完全消除时,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若留有气管插管者,应及时吸痰,吸痰时操作正规,动作轻柔、敏捷。气管切开患者一般给予3-4L/min流量的氧气。吸痰前先加大氧流量(4L/min)。停吸氧2min后给予吸痰,吸痰完毕仍给予5L/min吸氧,平衡后调节氧流量。每次吸痰抽吸时间应小于15秒。

2.2.2 有效地咳嗽咳痰 协助患者坐起拍肩,咳嗽时按压切口和腹部,以减轻刺激性疼痛。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将无效咳嗽变为有效咳嗽,即分2次将痰咳出,首先做深呼吸5-6次,再深呼吸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

2.2.3 湿化呼吸道 术后3天内最易发生术后并发症,此期间可进行肺部理疗。给予超声雾化吸入,2~3次/天,充分湿化呼吸道。术后6天可将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具有抗菌、湿化气管、稀释痰液的作用。

2.3 严格无菌技术

2.3.1 物品消毒 气管插管、吸痰管、面罩等均采用无菌的一次性物品,并做到一人一物一用。定期消毒呼吸机管道,保持湿化器及雾化器内的液体无菌。定期消毒处理呼吸机。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及氧气管应严格消毒,若暂时不用,应干燥保存,以免细菌滋生。对经鼻插管及留置胃管患者,每班行口腔护理1次,以减少咽部细菌定植及胃肠道细菌逆行入呼吸道引起感染[3]。

2.3.2 手卫生 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养成认真、正确的洗手习惯。认真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也是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

2.3.3 环境监测 应重视环境污染对患者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限制陪护探亲人员,重症监护病房谢绝陪护及探亲。

2.3.4 药物使用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怀疑有感染存在时应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第三抗生素。护士应掌握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配伍要求、给药时间,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反应,以缩短用药时间。

参 考 文 献

[1]高德彰.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1.

[2]王志红,周兰珠.危重症的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0-71.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7

关键词 下腹部手术 医院感染 护理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优劣。医院感染率高不仅影响医院声誉,还给患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2004年8月~2009年8月住院手术患者发生的22例医院感染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4年8月~2009年8月共施行下腹部手术670例,发生医院感染22例,均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诊断标准》确诊。其中呼吸道感染12例(54.6%),切口感染5例(22.7%),泌尿道感染5例(22.7%)。发生在子宫及卵巢手术9例,阑尾切除术4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膀胱及前列腺手术6例。年龄20~82岁,平均46岁。住院时间4~28天,平均17.5天。全部病例入院时无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体温、血常规、尿常规正常。

护 理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管理:术前嘱患者戒烟,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术中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送回病房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入呼吸道。术后尽早翻身、下床活动,有效咳痰,必要时雾化吸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做基础生活护理,患者术后易出汗,应及时擦洗更衣。保持室内通风,定时开放门窗,减少人员流动,适当限制探视,预防呼吸道感染。

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术前1天晚患者沐浴更衣,术前皮肤准备动作轻柔,术前即时剔除粗毛(最好剪毛,以预防皮肤损伤)。仔细清除脐部污垢,并以碘伏进行消毒,妇科手术术前要进行常规阴道准备。对病室环境定期做好预防性消毒,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换药器械实行小包装,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操作前认真洗手。感染伤口隔离换药、最后换药。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减少易感因素,防止切口感染。

泌尿道感染预防与护理:导尿操作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管的护理应严格掌握无菌技术,选择粗细合适的导尿管,动作轻稳,避免重复插管对尿道黏膜的损伤。现临床常用的带气囊导尿管,插管后仍要妥善固定,避免导尿管反复移位引起污染,及时更换尿袋保持尿管系统的密闭,防止尿袋内尿液逆流。适时停止导尿,必须保留导尿时应做好会阴擦洗,保持尿道口清洁无污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在执行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择抗生素种类,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观察疗效,适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以保证疗效,防止院感的发生。

讨 论

呼吸道感染:本组资料显示,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一位,与近期有关文献报道相一致。究其原因与侵入性操作、长期卧床、基础疾病及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有关。本组12例除1例为全麻气管插管侵入性操作,术后未能有效排痰致肺部感染外,大部分患者因机体抵抗力弱,营养状况差,慢性贫血,患者术后怕风经常关闭门窗,室内通风不良等,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

切口感染:营养状况差,贫血,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无菌操作不当,是引起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生殖道菌群的逆行性污染和皮肤携带菌侵入,是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1]。室内空气、物品污染及换药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均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本组5例切口感染患者中有1例术前诊断合并慢性生殖道感染,2例贫血,1例直肠癌根治术及1例宫颈癌根治术,手术时间较长。

泌尿道感染:本组5例泌尿道感染患者中有4例与导尿有关。与近期相关文献报道80%的医院泌尿道感染与导尿有关相一致[2]。导尿与导尿管的留置为细菌提供了进入泌尿道的途径,长时间留置导尿管是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导尿的无菌技术操作和留置导尿管的护理直接与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1 殷少军,何礼贤,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69-1171.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8

【关键词】腹部手术;全科护理;术后疼痛;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75-02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疼,轻度的疼痛不影响患者恢复,但是重度疼痛将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如何减轻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疼痛一直是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本院从护理的角度,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全科护理方法进行了探究,并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部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护理效果对比,证实了全科护理减轻患者腹部疼痛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腹部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均自愿放弃接受全科护理,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5.6±18.9)岁,肝胆手术4例,肠道手术16例;对照组患者均自愿放弃接受全科护理,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46.1±18.7)岁,肝胆手术5例,肠道手者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器官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认为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内容有:术前指导、术后伤口护理,术后疼痛干预等。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全科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全科护理

(1)心理干预

术前患者较为紧张,对手术及术后效果较为担忧,因而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手术的责任人、手术过程、术后疼痛特点,术后注意事项等,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担忧,便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术后依从性[1]。

(2)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患者术前及时给予健康教育,告知其本次手术的重要意义,并告知患者疼痛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并告诉患者如何在术后出现疼痛时依靠心理调节减轻疼痛,如转移注意力法等[2]。

1.2.2术后护理

(1)疼痛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开导患者,不要惧怕、过分关注伤口疼痛,而是要调整心态,正确看待疼痛,反而会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要求患者及家属及时报告疼痛情况,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

(2)用药指导

症状比较明显患者,采取定时给药的方式。在使用镇痛药物时,要保证用药合理性,杜绝滥用现象。给药过程,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先少量给药,查看患者的接受程度,在判断是否急需给药。用药后,要定时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等情况。

1.3疼痛评价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VAS,即视觉模拟评分法作为疼痛评价标准,满分10分(0~10分),两组患者分别在护理1d和3d后进行评分。VAS分值越高,证实疼痛越强烈,并采用优良率表示疼痛情况,其中优为0~2分,良为3~5,可为6~8分,差为8分以上,优良率=(样本数-可-差)例数/样本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

2结果

在疼痛评价VAS评分方面:护理1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5.0%和25.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护理3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55.0%,组间差异显著,p

表1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n,%)

时间 分组 n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护理1d后 观察组 20 5 2 9 4 35.0%(7/20)

对照组 20 4 1 9 6 25.0%(5/20)

P ― ― ― ― >0.05

护理3d后 观察组 20 14 4 1 1 90.0%(18/20)

对照组 20 9 2 6 3 55.0%(11/20)

P ― ― ― ―

3讨论

腹部手术属于有创性治疗方式,术后患者会感到较为剧烈的疼痛,但是术后疼痛的程度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对患者疼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减少其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全科护理,护理1d后,在疼痛评价VAS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5.0%和25.0%,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护理3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出现了显著差异,分别为90.0%和55.0%。总体来看,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可见全科护理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状况。

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很多,护理人员要在术后加强巡视,发现患者疼痛无法耐受时,可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给予镇痛药物,以减少患者痛苦。护理人员要在术后早期告知患者,伤口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不是手术效果不佳。此外,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患者依从性,

从本次研究来看,在护理中给予患者术前、术后的干预,对患者护理效果影响较大。术前,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患者可以较为从容的应对术后疼痛,自我耐受和心理控制能力均较佳,为此,应推广使用全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徐小丽.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01):262-263.

[2]梁建花.护理干预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中的护理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1386-1387.

上一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