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

时间:2022-05-30 06:53:14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

摘要: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传承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人们精神需求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不断发展提高的要求。它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结,很好的把室内文化艺术的内涵即使用功能和精神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章从室内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在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最后总结了我们在在室内设计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以及现代设计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借鉴

引言

作为一名初接触艺术的学生,经过了四年对建筑室内设计理论知识的熏陶和专业实践的练习和认识,更加激发了我对室内设计自己这个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室内设计是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直接推波助澜下诞生,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才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师,在他的室内设计作品中,既要满足最基本的功能要求,更要体现审美的内涵,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而要使室内设计实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就要求现代设计师对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钻研和研究,并把传统文化精髓成功传承借鉴其中,这一点是现代我们每个设计师的使命和任务。

一、关于室内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概念论述

1.现代室内设计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

根据我本科四年对专业的学习和理解,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就是很好的满足了功能要求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环境。同时,它要根据建筑物所要求的相应标准,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来达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里的功能要求很容易理解,就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实现其价值;而精神需求则包括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建筑风格形式以及所处的环境和气氛等等方面。

虽然现代室内设计在设计界还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仅仅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它的发展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人们就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营造出他们理想的室内环境气氛。在我国国内,设计界在室内设计刚成为独立的专业时,就倡导设计文化要保持和发扬民族的地方文化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外,许多著名的建筑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精神功能的需求。例如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哥特式、古典式、巴洛克和洛克克等风格的各类建筑及其室内装饰均日臻完美,艺术风格更趋成熟。

2.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然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传统文化不等于落后。而聪明智慧的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而对于像中国的仰韶文化、古埃及文化等等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人类文化精华,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科研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都被我们小心翼翼的保留下来了。

二、在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

提到文化,它作为人们精神文明面貌的代言人,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进步和转变历程。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他们三者的相互斗争和融合,并深深影响着无数历史和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当今的很多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中尤其典型和突出。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境界,跟们更加推崇环保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审美境界,这样就更加要求设计师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需求后,把设计重点放在设计手法、技巧和氛围的营造上。利用人工造出自然之美,使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统一;而室内设计中对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借鉴,主要体现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上。利用各种技巧和手段使空间虚实相生、变化多端,同时引入室外景色。利用空间隔断和装饰手法,增加室内空间感和开阔感。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意境空间的营造上;佛教重视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主要体现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的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设计风格中。

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一定程度的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更是如此。室内空间的造型、装饰和陈设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和精神追求,由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现代室内设计。它是一个民族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借鉴,创意无限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就是儒、佛、道三家的文化,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观上的“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利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著名的科学发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思维方法和精华。

其中意象思维尤为突出。这种创造性的思维着重从特殊性里把握普遍真理,应用到设计中就会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潜意识的思维可以超越任何阻碍,增进人与人之间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和沟通。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如果能时刻做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自然观和哲学观应用进去,产生的效果和成就往往是出人意料和相当成功的。创意也会源源不断的涌进设计师的头脑。

2.运用传统符号进行装饰,形式、内涵完美结合。

中国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距今7000―5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留给我们的学者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其中最为著名和引起无数猜想的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动物形态,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至今仍是无数专家学者和美术院校的师生研究的重点。还有许多成语典故、人物传说更是广为流传。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文化符号。它们肩负着凝重的历史怎人敢以及未来强大的蓬勃生命力。这种功能与精神、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也许要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新的诠释。作为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装饰元素和手法。通常采用抽象简约、符号拼贴和移植与嫁接这三种装饰手法,达到传统文化进一步延续与发展,使新旧、古今结合,并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借鉴。

3.运用陈设艺术,开拓性灵意境。

在这里,我把陈设艺术称之为室内设计的“灵魂”并不为过。陈设艺术是由于历史、地域、宗教、文化、经济、习俗、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的,陈设艺术以其千姿百态的形式在空间

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并担当起了重要的历史使命。陈设艺术同样以实用性的功能满足为基础,并最终达到室内装饰的灵魂的效果,它所呈现出来的庄严典雅和潇洒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使人看上去赏心悦目,并很好地陶冶情操。对于现代室内设计,在气氛和意境的烘托上,陈设艺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陈设艺术通过一些特定的表现手法能够传递传统,使陈设品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

在我们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都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和亲近自然的态度和理念,而“天人合一”理念的提出正是自然情怀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古人把他们顺应自然、喜爱并亲近自然的情怀表现在很多的设计中,而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尤其突出和精彩。一方面表现在室内空间的处理上,室内不再到处是冷冰冰的家具和日常用品,而是把大量大自然的景观移植到室内来,使室内更加精巧、和谐和完整。常用的设计手法主要有室内不再做成密闭的空间,而是借助于窗户、门等结构的变换形成对外开放的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紧密和谐共生的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室内陈设的应用上,把更多的自然景观的元素应用在室内,就是在室内养殖绿色植物和盆景。有很多盆景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寓意和室主人的情感表达,这一点和中国传统室内陈设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现代室内设计传承并借鉴,并把它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结语

经过对室内设计这门专业几年的学习和研究,我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方面的应用还很少。还不能做到充分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主要问题体现在没有重视室内环境独有的特点和要求,对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的整体统一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同时对传统文化盲目照抄照搬、追赶潮流,并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和价值。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室内设计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到不足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这对任何一名中国设计师来说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牢牢珍惜和把握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尽一切努力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它,同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真正做到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融入,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中形成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让更多成功的中国室内设计走上国际舞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2]潘吾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建华.设计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更替[J].装饰,2003,(05).

作者简介:

王旭东,山东泰安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8学生,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方向。

上一篇:小议商品包装设计的定位 下一篇:网络人生的归宿――数字墓碑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