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集装箱铁路运输平车有限元优化分析

时间:2022-05-29 03:21:30

特种集装箱铁路运输平车有限元优化分析

【摘 要】本文论述了对特种集装箱铁路运输平车进行有限元优化分析。依据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有关规定及招标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优化结构,校核强度,确保产品的可靠性。

【关键词】特种;运输平车;优化分析

一、结构简介

(1)主要性能。装运I级保温箱为32.4℃、装运II-III级保温箱为27.2℃、自重(其中转向架自重2×4.8t)为25、构造速度为120km/h、通过最小曲线半径为145m、制动距离(重车、紧急)≤1400m。符合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的要求。(2)主要尺寸。底架长度为16422mm、车辆定距为12622mm、底架宽度为3100mm、车钩中心线高880mm。弹体保温箱承载面空车高1156mm。(3)主要结构。该车由底架、集装箱锁闭装置、车钩缓冲装置、转向架等部分组成。底架为全钢焊接结构,由端梁、中梁、侧梁、枕梁、大横梁、小横梁和辅助梁等组焊而成。中梁为两根H630x200x13x20型钢制成鱼腹型加10mm厚上、下盖板组焊成箱型结构,侧梁为单根H300X200X8X12型钢,底架设有大横梁以及工字形小横梁。中梁、侧梁间设有横向辅助梁,底架上铺设6mm后铁地板。采用直径为358mm的锻造上心盘及材质为C级铸钢的前、后从板座,前后从板座与中梁间采用符合运装货车[2007]163号文件要求的专用拉铆钉连接。底架枕梁处设有4组固定手动旋锁锁,大横梁处设有4组翻转手动旋锁。

二、结构分析程序

本次分析所用有限元分析程序是I-DEAS Master Series 软件系统。硬件为NT工作站。

三、计算模型及计算载荷工况

载荷及结构存在对称性,计算时分别取整车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为计算对象,在对称面上分别施加相应的位移约束。计算中将钢结构离散为薄壳元(Thin-shell),共划分节点65355个,单元65774个。计算载荷工况按照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选取和施加的。计算结果评定按照《规范》进行;其中纵向力按如下方式选取,第一工况拉伸1125kN,压缩1400kN;第二工况压缩2250kN对车体强度进行校核。

1.载荷情况。(1)车体自重约15.4t,以均布方式作用在结构体内(转向架自重4.8tx2=9.6t)。(2)动荷系数Kdy计算(满载情况下的动荷系数):式中fj为转向架垂直静挠度、车辆构造速度v=120km/h、a=1.5、b=0.05、c=0.427、d=1.65。(3)侧向力=0.1×垂向静载荷。(4)扭转载荷:40kN・m,作用于底架旁承处。(5)纵向拉伸载荷1125kN,作用于底架前从板座处。(6)纵向压缩载荷1400kN,作用于底架后从板座处。(7)纵向压缩载荷2250kN,作用于底架后从板座处。

2.计算工况。根据《规范》的要求,按最不利工况进行合成。(1)第一工况。(2)拉伸组合,纵向拉伸力(1125kN)+垂向总载荷+侧向力+扭转载荷(40kN・m )。该合成应力应不大于第一工况的许用应力。(3)压缩组合,纵向压缩力(1400kN)+垂向总载荷+侧向力+扭转载荷(40kN・m )。该合成应力应不大于第一工况的许用应力。(4)第二工况,纵向压缩力(2250kN)+垂向静载荷,该合成应力应不大于第二工况的许用应力。

四、评定标准

(1)刚度。底架组成的挠跨比f/L≤1/700。(2)强度。根据《规范》要求,耐候钢材料(09CuPCrNi-A)屈服强度σs=345MPa,经换算第一工况下的许用应力为215MPa,第二工况下的许用应力为292MPa。

五、计算结果及分析

(1)刚度。在垂向静载荷作用下,该车中梁最大挠度为17.6mm,挠跨比为0.98/700。(2)强度。第一工况a最大应力发生在中梁变断面下弯角处,应力值为174MPa。第一工况b最大应力发生在中梁变断面下弯角处,应力值为173MPa。第一工况c最大应力发生在小横梁加载面处,应力值为132MPa。第一工况d最大应力发生在小横梁加载面处,应力值为128MPa。第二工况a最大应力发生在后从板座根部,应力值为204MPa。第二工况b最大应力发生在后从板座根部,应力值为203MPa。

按照TB/T1335-1996中有关规定,按最不利工况合成计算了六种组合形式,第一工况的最大合成应力小于许用应力215MPa,第二工况的最大合成应力小于许用应力292MPa。该车在垂向静载荷作用下中梁最大挠度为17.6mm,挠跨比为0.98/700,不超过《规范》要求的挠跨比f/L≤1/700。通过有限元结构强度和刚度分析计算表明,该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有限单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

[2]I-DEAS基本原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上一篇:屋面雨水回用方案设计及实施 下一篇:中国资本外逃与经济稳定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