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9 10:07:37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设计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管理”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培养具有生产、制造、工艺与管理知识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电子类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日益在提升和扩大。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满足就业和市场需要,本文依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主要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得到发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沟通、创新、团队和协作等职业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背景、定位和建设要求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管理”针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开课之初就以介绍的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课程主要阐述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生产的实际流程和基本管理知识,能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各类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加工与焊接、部件的调试与装连、整机产品的总装总调等过程,能熟练利用电子仪器检测器件和电路,掌握电子设备的制作和维修技能,了解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应用方法,正确识读和编制工艺文件,具备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

本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生产企业中的产品测试、焊接、装配、检验、工艺文件编制与过程控制、质量和现场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情境为参照,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最终建设成为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依据建设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工作过程来改革和序化教学知识,课程内容排列上需要兼顾学生心理的认知顺序和职业行为的工作顺序。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需要着力解决课程内容的取向、取舍和排列问题,增加经验性、过程性和策略性的知识,删减部分概念性、陈述性和原理性知识,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因为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课程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都是串行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编排将是一种串行结构。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课程建设需要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与行动体系的实践经验,通过批判性反思和体验式的实践过程,转化为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资格,而这种能力和资格往往与具体的行动情境紧密相关[1]。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方面,本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并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岗位调研与分析后,将课程划分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学习子领域,即电子产品的检测与焊接、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电子产品的调试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每个学习子领域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熟悉生产管理等职业能力的目标。学习子领域根据项目背景来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情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并配备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学习情境工作过程分析表等教学文件。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来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提供详细的引导文,全面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加强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独立完成工作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情境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等。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实施,其中,资讯、计划、实施、检查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辅助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决策、评估中,教师必须参与到每一个组,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作出公正的评价[2]。每一个学习情境都采用闭环方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并为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开展提供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校内生产性实训时,设计采用真实的生产车间教学的组织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六人左右一组,组成车间的班组,这样就将整个班级化整为零,有效地解决了大班制实施项目教学的难题。教师在车间主要充当车间主任与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和质量控制等。实训管理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方式进行,让学生身为企业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真实生产环境里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责任心、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强化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产品意识,也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和现场管理水平。校外顶岗实习则选择与本课程紧密关联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生产设备和企业的现场生产与管理,获取直接的工作方法和生产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来组织实施。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丰富的学习情境库,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如项目引导文、技术参考资料、教学PPT、电子教案、现场视频资料、工艺文件、练习题、检查单、评价表、反馈表等,并组织成课程网站的形式。学生可以直接在课程网站学习,教师与学生实现网上教学交流。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法设计

完整学习过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对事物处理时的完整性行动,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性学习过程的形成,从而使得学生在与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或互动的交流中,将新的信息和反思与自己已有的行动能力联系起来,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扩展其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教学还要使学生灵活应对职业中和职业外的生活情境,以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得到继续开发。从社会学角度讲,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更多地使学习与生活世界紧密相关。从教学论角度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认为信息的获取、概念的形成及观点的建构总是与通过行动获得的经验紧密相关,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范例性、生成性、发现性的学习原则,更多地采取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四阶段教学法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法,它们均注重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3]。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授,始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知识技能获取过程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教法和学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为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本课程设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中,师生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以进行教学活动。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本教学法一般分为五个教学阶段: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纳或成果应用[4]。又如,为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避免不必要的教师干扰,可以把过去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材料转化成声像制品,或开发指导学生独自完成学习和工作过程的引导材料,供学生自主决定和参考,这称为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材料包括任务描述、引导性问题、学习目标描述、质量监控单、工作进度计划、工具和材料需求表、专业信息来源指示单、专业杂志、文献、技术资料、劳动安全规程、操作说明书以及基于企业内部经验总结的辅材料等。本课程还可采用行动导向的四阶段教学法,教学过程分为明确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为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讲解学习内容的意义,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工作过程的积极性;教师示范阶段为教师演示工作过程,讲解工作要求及操作程序,告诉学生怎样做;学生模仿阶段为组织学生按教师示范的步骤重复教师的操作,在必要时解释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教师观察学生模仿的过程并得到反馈信息。其中,学生通过对于整个工作过程的模仿建立起最初的行动协调框架,以便将来独立完成工作;练结阶段为学生在已经建立的行动协调框架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还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双休日工程、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和培训讲座等活动,搭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利用开放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都可到实训室中制作和调试自己的作品,熟悉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及时解决学习及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依据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岗位调研与分析后,根据课程的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则着重解决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和行动化问题。本课程的部分实践教学条件还在建设完善过程中,整体教学设计也可以推广和借鉴于其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促进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2006(18).

[4]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上一篇: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