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地方院校考试改革的基本取向

时间:2022-04-07 09:00:01

发展性:地方院校考试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地方院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1.考试形式单一化:以传统的纸笔测验为主

学业考试就评价方式而言,是一种纸笔测验。作为一种评价方式,纸笔测验在收集信息方面具有自己的功能。地方院校的现行考试中,在两三个小时之内通过纸笔测验只能测量学生课程学习的认知目标和部分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难以直接进行检测的,对能力中相对内隐的部分和外显的操作技能,特别是创新能力素质更难以测量。因此,纸笔测验并不能测量课程的所有目标。

2.主观考题客观化:以考察低层次的认知能力为主

在地方院校的现行考试中,除客观性试题外,主观性试题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客观化。如一道论述题也会规定有一个标准答案,包括几个要点,教师以此为标准来评阅试卷。但这个标准答案,往往会被作为一把“万能”标尺,将一门学科的知识点“机械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也使考核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

3.评价标准一元化:以百分制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

目前,地方院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大都采用百分制评定法,即依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直接评定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并规定“60”分为及格。这一评价标准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为学生中出现“60分万岁”的不良现象,在成绩评价方面提供了客观基础;二是学生成绩的分值及分布受课程期末考试时命题难易变化的因素影响过大,导致课程和课程之间、学科和学科之间、年级和年级之间学生成绩分值没有可比性;三是学生成绩分值的大小很难准确、规范地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本人在其所在学习群体中学习水平的先后位置;四是容易因过份重视考试效果而出现高分;因命题过难、过偏而出现低分;五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开展的评奖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科学评价;六是不利于形成学校整体的学生学习激励效应。

4.考风考纪日趋恶化: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地方院校现行考试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如考试管理制度不健全,考试组织工作缺乏科学性、严密性,责任心不强,监考不力,赏罚不分明等,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从年级分布情况看,高年级作弊人数多于低年级;从课程分布情况看,公共必修课程多于专业课程;从群体分布情况看,一种群体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另一种群体是不学习且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从作弊手段分布情况看,以个体作弊为主群体作弊为辅,抄袭、夹带、代考等更是名目繁多且趋向现代化、专业化,这种现象严重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的建设。

二、确立以“发展性”为取向的考试观

针对地方院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亟需转变考试观念,确立发展性的考试观。发展性考试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为取向,以学生学习实际进步的幅度为标准,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手段,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最终目的的考试。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比较,发展性考试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取向

发展性考试不同于传统的常模参照考试评价和标准参照考试评价。常模参照考试关注学生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如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标准参照评价考试则关注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考试。而发展性考试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取向,在考试目标上实现由知识的单维目标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多维目标转变,逐步确立面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性考试目标。在考试功能上弱化考试的证明、甄别、评比和选拔功能,强化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和教育功能。

2.重视起点关注过程

发展性考试不是以学生的某一次课程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同时综合考查影响学业成绩的其他因素。“以生为本”,全面评价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各项内容,恰当把握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既要考虑学生的“终点”即课程学习的最终考试成绩,还要考虑“起点”和“过程”,加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起点水平和学习过程表现的成绩的权重,关注学生的实际进步,使学生把考试当成“中点”,而不是“终点”,让学生感到考试是“动力”,而不是“压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3.突出考试评定的教育性

发展性考试注重考试评价的教育性、激励性和历程性,在试卷评阅、结果分析和解释上,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发展和教育功能。一方面,改变以往和现行考试中教师独揽试卷评阅的做法,增强试卷评阅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试卷的评阅过程,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同时,不囿于标准答案,采用个体标准和绝对标准相结合的多元化标准,在检测全体学生是否达到各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衡量每个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句话,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要使每个学生从中受益,得以发展。

三、实施发展性考试的操作策略

1.采用多样化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考试

改革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只看结果、用一张试卷定高低的纸笔测验的片面做法,把考试过程贯穿于整个学期或学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在考试形式上可采用口试、笔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课程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与考试相结合,课堂提问、测验与讨论、中期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动态考试过程中让综合素质获得发展,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2.创新考试命题立意,改革考试题型结构

消除现行考试命题中存在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以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立意为指导思想,进行题型结构的改革。减少封闭式、知识性试题,增大开放式、发展性试题。根据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在选择一些常规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进行考察外,重点探讨和尝试编制开放题型,以检测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放试题的题型编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常规题型进行改革。例如,选择题型的编制,由以定案式(事先已列出选备答案)为主转向以半定案式(列出部分备选答案)为主,以增强选择题的开放性。另一种是进行题型创新。在闭卷考试中,采用材料解析题型编制开放性试题,如:开放论点,即引出多个不同的理论观点,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阐释;开放案例,即提供多个性质、指向不同的社会生活或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开放试题指向,即为学生所提供的论点、案例、材料等本身不规定解析指向。在开卷考试中,既可采用开放论点、开放案例、开放试题指向的材料解析题型编制试题,又可以开放时间和空间,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去查找相关的材料、案例或论点。如开放论点,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应资料,列举的论点越多,代表性越广,其质量就越高。另外,在题型结构中,常规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各自所占的分量,应根据课程性质与类别、年级高低而定。

3.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科学设计试卷难度

试卷的难度受几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试卷的长度、试题的类型、分值的分布以及试题的难度等等,其中试题难度是主要因素。试卷难度值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每道试题都容易,而是应当考虑试卷各类试题的难度构成。难度结构是指试卷各种难度试题的构成情况,这包括:一是各种难度值试题的比例;二是各种题型的难度安排,如选择题的总体难度以及各道选择题的难度梯度;三是各种目标要求的难度安排,如将只需再现或记忆的知识的难度设置得很大,是不合适的,因为那样就要考一些比较冷僻的内容,而将要求能运用的知识的难度设置得很小,同样也是不合适的,因为那样只能检测学生对知识本身含义的认识了。

4.以“三基”和“三创”为重点,确定课程考核内容

专业课程考核内容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紧紧围绕“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来设计和确定。一是课程大纲明确规定的各单元、章节的核心内容,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具有良好结构的、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三是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原理;四是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联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五是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哪些专业知识和原理,而不是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原理。

5.强化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持续改善学生学习

在考试评定中,既要克服试卷评阅的绝对标准化现象,也要防止考试与评价的分离,使考试评定人性化,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和教育功能。一是在主观性试题的评阅上,取消依据标准答案或得分点评分的做法,尝试“采意评分”和“创新加分”的评分办法,即学生围绕主题回答比较全面,但深刻不够,与考生回答不是很全面,但就某一方面阐述深刻、有见地、有创意的,都应视为符合较高标准要求的答卷,评分时可同等对待或者加分。二是及时反馈,灵活、科学地分析和解释考试结果。对于考试结果(成绩)差的学生,首先要肯定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帮助这些学生分析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改进以后的学习。这样就能树立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自我发展的学习活动中去。对于考试结果(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成长和进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引导他们扬长避短,确定更高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慧英,张英.大学生作弊考试心理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6):81.

[2]黄兆明.发展性考试评价:考试改革的一种新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05(12):62.

上一篇:论多媒体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