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中“悟”

时间:2022-05-29 08:06:07

让学生“做”中“悟”

让学生在亲历中判断,在亲历中选择,在亲历中建构,在亲历中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向着生命健康发展。“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做到”说明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这一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让学生“做”中“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质量问题缺乏生活经历,于是在教学中,必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做”起来,从而“悟”出来。

一、活化教材,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找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课前活动的成功喜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的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单纯地依据教材上提供的“1千克=1000克”,让学生熟记此公式并作简单的应用练习,没有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对质量问题缺乏生活经历,致使数学脱离了生活。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考虑到这一点,我对教材作出了,创造性的处理,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课始就能够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质量信息,如一个鸡蛋40克,一个苹果150克;一袋盐是500克;5个鸭梨是1千克等商品的质量标注,再让学生同桌或四人一小组互相观察所带物品的质量的相关数据,发现质量的单位都带“克(g)”或“千克(kg)”;比较轻的都用“克(g)”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kg)”作单位。在师生互动调查汇报中自然生成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主动生成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从而使课始就能够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质量信息,知道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探究信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动手感悟,互动估测,组织合作探索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因此,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亲历建构新知的全过程。通过对课前购买来的物品估一估——联想猜测,感悟概念;掂一掂——动手操作,估算质量;称一称——累加物品,感受1千克的质量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和千克,感受1克、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的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享受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

像这样提供多次学生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活动,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加上让每个同学“掂一掂、估一估”再验证的过程来感受1克、1千克的真实重量,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对这些信息都有浓浓的感彩,这样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熟悉而又特别感兴趣的,这样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容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注意为学生提供“做”中感悟数学的机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由此可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活动中获得数学经验,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三、解释应用,拓展提升,全面参与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参与到解释应用,巩固新知,做到反馈作业,落到“错”处。然后扩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在思维的碰撞中,让学生体会到:①克是较轻质量单位,千克是较重质量单位;②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③扎实训练“1千克=1000克”。

在训练中,教师始终参与学生解决问题活动中,保证学生灵活训练,及时反馈,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张扬,生命力得以彰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课堂上时时弥漫着“智慧闪耀、神思遐想”的气息,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体验。

四、学有所悟,学有所用,营造高效课堂

这一课的教学努力让学生在开放、综合、活动的教学氛围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等活动,在民主、平等、宽松中交流。教学中我注意做到:

(1)学有所悟:学生从课前购物,交流汇报,展示物品,猜估验证等一系列实践中走入数学,感悟质量观念。

(2)学有所用:通过趣味辨析和不同物品比轻重等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丰富已有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有所感:这样简单新颖的活动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有情境中体验生活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应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喜悦,在交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迸发新的“灵感”。

当然,这仅仅是我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又一次尝试。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之际,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操作,必将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下一篇:浅议当前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