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路径探讨

时间:2022-05-29 07:15:30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路径探讨

【摘 要】村镇银行从2007年试点以来,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切入点,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并结合浙江省实际,探讨村镇银行未来的发展路径及市场定位策略。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路径

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是丰富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目前还处于二元传统经济社会的中国具有加强金融服务供给、推进农村经济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现阶段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提出两种可行建议。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通过分析村镇银行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所处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较合适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1.优势。一是本土化优势。村镇银行具有社区性银行的通常优势,十分熟悉本地市场,与贷款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对当地小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强。二是高效率优势。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信贷机制灵活,能适应农村“短、频、快”信贷需求。三是发起人优势。村镇银行发起人可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者优秀的农村合作银行,能够较好地利用发起行的资源,利用发起行的结算网络,借鉴发起行的先进制度,利用发起行的品牌优势,从而在起步之处就具体较强竞争力。

2.劣势。一是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有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以及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需求,有外向型企业的国际业务需求等。富裕起来的农民还对保险、基金等现代金融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对市场和风险的把握还不够,金融产品还很单一,难以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吸储难度大。村镇银行网点少,市场品牌的建立也尚需时日,老百姓对村镇银行认可度不高,吸储难度普遍较大。三是结算网络不畅。从功能上看,村镇银行可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家村镇银行结算网络还不健全。

3.机遇。从机遇方面看,广大农民、农村企业急需能为其解决燃眉之急、贷款门槛低的银行,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这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是一个良好的商机。

4.挑战。农村金融市场总的发展态势将是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扩大商业贷款范围,主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网点优势,大力推广小额贷款;农业银行也将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带来农村金融市场客户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农村金融市场客户群分析

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可以大致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企业和农户三类。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民生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投入大、收益慢,单纯依靠商业化运作存在较大困难,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

2.农村企业:属于商业性金融需求为主。农村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能有力地带动农村工商业发展。比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单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劣势和规模不经济,是农民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的内生性制度变迁,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3.银行网点:中心城镇以外的农村银行网点建设,属于政策性需求。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目标之一是解决服务空白问题,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尤其是银行网点的服务空白问题。从浙江中等发达县市看,一个银行网点吸收2000万左右存款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在非中心乡镇居民财富水平难以这一存款规模。显然,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希望新兴的村镇银行扮演政策性角色到偏远地方设网点,既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达不到搞活农村金融的目的。

农民的信贷投入也不属于纯商业性金融需求。对农村的农民结构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贫困农民,没什么专业技术,依靠打工出卖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民在浙江山区较为多见,日常收入只能吃饱饭,要满足子女就学、改善生活环境等资金需求就捉襟见肘了。第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个体经营,从事种养殖业等等,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此类农民是浙江农村经济中的中间力量,他们分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浙江农村大部分家庭应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相对规模化的个体经营,收入较为稳定。这部分农民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村镇较为多见,在一般农村则不占主导地位。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重点在于前两类,这两类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有强烈的政策性特点。

二、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8年5月27日和28日,我省首批试点的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和玉环永兴村镇银行分别开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是我国目前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之后村镇银行业务在浙江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截止2011年11月,浙江已经开办了36家村镇银行。

试点村镇银行的设立最直接的良好效应是: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村镇银行由于其市场定位与农信社较为相似,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对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竞争压力,纷纷抢占和巩固在农村的市场定位,主动提高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服务质量。

同时,试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资金来源不足制约信贷供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在存款的吸收上处于劣势,存款难问题尤为突出。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个人旺盛的融资需求较为旺盛。比如2008年6月份,上门玉环永兴村镇银行进行信贷需求登记的小企业就达三百多户,覆盖了各主要行业。相比之下,村镇银行相对局限的信贷资金来源对下一步的信贷投放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贷比已超过90%,玉环村镇银行也反映受存贷比限制,信贷投放难以满足企业正常需求。

(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情况

从试点情况看,与地方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户均贷款规模相对要低。但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客户层次反而更高。从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户均余额看,两家村镇银行均高于当地合作金融机构。从这三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来看,基本符合设立初衷,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三)影响村镇银行定位的主要因素

1.内在盈利压力: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即使农户、小企业等民营资金入股也不等于信贷会自然向小额贷款倾斜,股东不能不关心分红等收益情况。在收入主要依靠利差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因此,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金过大,意味着资金的过剩和浪费,造成银行经营成本过高和分红压力。这反过来还会迫使银行背离中低端客户的市场定位,从而追求短期的盈利效应。

2.网点结构:村镇银行网点少,延伸服务能力不足。网点结构一是影响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短期内,村镇银行不具备开办网上业务的能力,其服务对象也不具备安全使用网上业务的知识。服务农民,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有形网点。二是影响小额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小额信贷主要依靠经营者品德、投入回报情况等软信息,而不是依靠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村镇银行在农村网点不够,影响了信贷员对农民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风险情况的把握,出现“不敢放贷”或“低效率放贷”现象。

3.人员结构:新招聘员工对农村情况不够熟悉。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员工43人,其中40人有从业经验,主要来自当地国有银行,熟悉银行基本业务,但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并不熟悉。

4.经营意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村镇银行发起人和经营层还存在明显的求大思想,而不是小型的精品银行思想。村镇银行高管层普遍希望以尽快的速度把规模作大,实现较好的盈利,然后再实现业务重点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倾斜。 (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

三、未来村镇银行定位的选择

(一)村镇银行的两条发展路径

从以上分析来看,村镇银行面临两条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是“中高端切入”模式。村镇银行利用发起行品牌、技术等优势,吸收较高的资本金,按照城商行模式建立起较为先进的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在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二是“低端起步”模式。村镇银行规模不大,成立之初即立足于以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做小、做散。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这种模式在特色产业较为明显或者家庭工业、个体工商户较为集中的县(市)更为可行。

这两种模式难分优劣,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以一、二类农户为重点。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现实需求看,对较为贫困的第一类农民,银行的主要支持手段是扶贫贷款。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由地方政府贴息或担保,达到收益覆盖风险的目的。对第二类农民,主要支持手段是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规范运作、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对人口密集、产业相对集中的家庭工业的支持力度,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农民致富。

2.以优质的银行服务为手段。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都需要具备优质的银行服务手段,包括灵活的信贷制度,更为丰富的服务品种,更贴近农村需求的服务方式。

3.有步骤地增设银行网点。农村地区需要增加银行网点,以方便百姓生活。同时,村镇银行要扎根农村,也需要有农村网点来推广业务。但网点的设置是在成本收入可行的前提下推开,达到“银行赚钱、百姓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动态演变的过程

当前,村镇银行的业务盈利点在小企业和较为富裕的农民,其市场定位和农信社有较大重叠,单户贷款额度甚至高于农信社。这与银监会希望的“先解决服务空白,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有一定矛盾。但从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来看有一定合理性。市场定位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通过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自然演进形成的。

政策限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信贷投向相对可行,但对于额小、量大的小额贷款,监管只能限制单户贷款比例,而不具备识别贷款对象的更具体类别,即使能识别,也是成本太高,不具备可行性。相比较而言,市场竞争对定位的制约作用更为有效。比如,在从紧货币政策时期,信贷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选择余地大,贷款对象往往会选择经济状况好的富裕农户和中等规模企业。但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时候,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会根据其地缘优势选择一般农户贷款。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还相对较小,息差较低,而固定成本和费用较高,盈利压力较大。现已盈利机构的平均经营时间约为11个月,据测算其他机构3年内均可实现盈利。在需要尽快盈利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难以有积极性来培育小额农户贷款。同时,主发起行较好的支持也为村镇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现实条件。

村镇银行的加入使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受冲击最直接的农信社势必更加重视在农村的业务基础,巩固其农村阵地,使其服务对象进一步往下沉,从而间接上达到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目的。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二类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商业化金融需求能力也大大提高,村镇银行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Carter, D. A., McNulty, J. andVerbrugge, J. 2005.“De-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lend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9, Issue 5, pp. 1113-1130.?

[2]李彦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N].金融时报,2010-3-22.

[3]万解秋,谢金楼.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OL].中国改革论坛网,.cn.

[4]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2009(11).

[5]刘寅喆,银河.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财经视线,2008(8):78-79.

作者简介:

陈颖瑛,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教研室讲师。

胡斌,男,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读,浙江银监局科长。

上一篇:日化行业广告竞争策略的分析 下一篇:买壳上市置换模式资本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