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吾道一以贯之

时间:2022-05-29 04:16:53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见《论语・里仁》)

注释

1.参(sh n)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今山东费县)人,比孔子小46岁,与父亲曾皙同为孔子的学生。

2.一以贯之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

3.唯对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应答时的恭敬之词。

4.夫子指孔子。

5.忠恕忠;忠诚,真挚。恕;宽恕,不计较别人的过失。

译文

孔子对曾参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最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参恭敬地回答说:“是。”孔子说完出去以后,同学们问曾参:“先生讲的这是什么意思?”曾参严肃地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罢了!”

章旨

曾参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贯之”基本思想之道。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

析论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不同的学派和学说对“道”的实践方法有区别,但都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但“道”在孔子心中就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以自己的心来对待他人。“道”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但“仁”是人们都可以努力做到的。“忠恕”的道理是一个向往和实现“仁”的人应该知道而且应该努力去做的,人人皆可为,人人可尽力。因此,曾参以“忠恕”之道来解读孔子的“一以贯之”,应该是很准确的。

关于“恕”,孔子还有一段问答。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把“恕”看成是可以终生一以贯之的品德。

感悟

我们从这一段孔子与门生的对话之中可以知道:忠诚和宽恕是孔子“道”的核心和根本。“忠”主要针对自己而言,讲的是对待人和事都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想想自己的内心,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经常对自己提这些问题,并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忠”。而“恕”主要是讲,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对人应该宽容,不要过于计较,就是将他人心比自己心,自己跟他人作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这就叫“中心为忠,如心为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一严一宽,这一内一外,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我们把本篇作为“国学箴言”第一篇,是因为这段对话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忠”、“恕”二字古今使用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的“忠恕”更侧重于自己而言,这两个字的内涵与要求都与自己的心相关。今天使用“忠”、“恕”通常更侧重于相对他人而言,比如忠诚祖国,忠诚朋友;宽恕别人,饶恕敌人等等。用现代的话来讲;忠是一个人应该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良心和人性去生活,恕是人和人的心是可以相互理解或相同的。儒家的许多学说都是建立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孔子伦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建立在“恕”的基础上的,仁爱也以“恕”为基础,因为人与人的心相同,因此爱自己也会爱别人。“忠”与“德”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有心,才会有忠,因为有忠,人才有德,“德”是得之于心,只有完完全全依照自己正直的良心和善良的人性去培养自己,才会有德。

但是,“忠”、“恕”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儿。只有在自己心灵的坐标真正确立之后,忠恕才是可行的。有了自己的“心”以后,由自己的心灵出发感受他人的心灵,这就找着了自己与他人相处的途径了。

我们讲宽恕也要有前提,我们不能毫无原则地宽恕。依据法律,能够用道德去解决的,能够让我们说服自己心灵的这个部分,才属于恕道。否则,就不是恕的问题了。

宽容源于理解,就是看看他人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将心比心。就算在自己的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不幸发生,某些伤害就摆在那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孔子曾经说过,“以直报怨”,就是说应该以一种正直坦荡的态度来处理,面对困难,面对折磨,鼓足勇气,自强不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化解掉,而不是萎靡不振,怨天尤人,纠缠不休,以怨报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走到今天都有他的理由,在茫茫人海当中,当我们的目光相遇的那一刹那,这都是一个值得感念的机缘。恕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心性,那就是感恩之心。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看到什么都是本该,那就没有感激;如果看到的更多的是本来,那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忠恕里面包含感恩之心,这种感恩就是对我们现在的种种际遇,自己当下的日子,自己身边的人都抱有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这样的心态会让我们对世界更加宽容,这样的心情会让我们的面容更加阳光灿烂。

问题

忠恕是两种心境,是有区别的,为什么曾参却以“忠恕”来解释“吾道一以贯之”呢?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上一篇:书法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生成与发展的需要 下一篇:置身书法教育 感悟书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