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优化书法教学摭谈

时间:2022-09-07 05:26:30

运用心理效应优化书法教学摭谈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学只有顺应规律,合乎科学,才能使学生学有兴趣又见实效。下面笔者就如何运用“心理效应”优化书法教学谈点浅见,希望抛砖引玉。

学习的个性化选择――“瓦拉赫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绘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构图,又不会调色,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很多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看到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改学化学。从此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心理学界称之为的“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当我们找到其潜能,就能让他取得进步和成功。

循着这一心理规律,作为一个书法教师,我们不妨重新审视在书法教学要求中的一刀切做法。比如对学生临帖的选择,不少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喜好,选择自己认可的书体,让孩子们临习,许多时候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导致苦学的多,乐学的少。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深有体会,学习自己喜好的书体,明显感觉轻松,见效快,进步大。人的审美是存在偏差的,我们认为美的,孩子们并不以为然。所以在书体的选择上,我们还是要看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审美喜好。比如,性格内敛,文静的孩子,可以着力学习楷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可以侧重学习行书甚至草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由,如果教师能帮助孩子们找到合适的书体学习,就使孩子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训练的递度化设计――“登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他们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在第二个居民区,他们改变先前的做法,先请求居民在一份赞成的请愿书上签字,这个小小的建议几乎被所有被要求者接受。几周后,他们再次向居民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这个实验反映出人们在学习、工作中普遍存在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如果一开始就向被要求者提过高要求,可能会影响他的接受程度。如果将这一心理效应应用于书法教学中,效果也一样是显著的。

我接触过一些书法教师,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孩子对书法学习热情不高,有的甚至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导致丧失信心,半途终止。当然,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对孩子一开始就提出过高要求,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操之过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书法教师,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接受程度的不同。尤其在当下,毛笔书写已退出实用领域,与日常书写存在较大的距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好科学学习的台阶,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的话,是很难让孩子保持一份旺盛学习热情的。

为此,我设计了针对孩子们学习书法起始阶段的一点简单招法。比如一开始的“玩毛笔”,让孩子们试着用毛笔画“篱笆”,接着画“钉子”,再画“蚊香”,让孩子在没有束缚的玩乐中了解毛笔的性能,学着提按使转。第二阶段的“玩点画”,不急着让孩子写完整的字,先是从基本点画入手,比如我在教“横”的写法时,还为它编了顺口溜:“两头光洁洁,中间腰细细,左低右高看仔细。”边说边示范,同时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做到两头光洁洁呢?由此引出“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的技术要领,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显得轻松自然多了。第三步是“玩结体”。为此,我专门设计了常用汉字十种结字法,并选择其中的典型字做成一个个笔画模型,让孩子们上台来摆弄,再让大家品评美丑,最后引导他们从中找寻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第四步是“玩书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孩子们展示书法发展的历程和各种书体的演变,最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体,开始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化,接着步入临写训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这些招法,可以使孩子们较轻松地跨越书法学习门坎。

氛围的和谐营造――“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在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这是“共生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共生效应”告诉我们,组建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团体内个体的学习成长。因此,在组建书法教学班或兴趣小组的时候,教师也要有心引领,精心构筑,充分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每学期的开学之初,书法兴趣班总会迎来一批新学生。这时,我会让老学生安排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以增进新老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同时,我会安排一些优秀的老学生当小老师,身边收一两个小徒弟,让他们来协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体现出老师对他们的信任,还可以从中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落实“能者为师”的理念。此外,我还让这些小徒弟尽可能坐在小老师的身边,方便指导帮助。

另外,我还重点关心班级中的佼佼者,经常展示和点评他们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学有榜样,写有示范,起到班级示范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营造了和谐的班集体气氛,从而减少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懈怠情绪,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目的。

评价的人性化处理――“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了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他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里总想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人会在他人的积极期待中获得更快更好发展,这是人性使然。在书法教学中,孩子们也一样需要教师家长的期待和肯定,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多传递一些正面的积极信号,给予一些合乎情理的表扬激励。比如,我们可以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说:“凭你的聪明和机灵,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的。”“老师期望你早日成为小书法家呢!”“你的进步真快,不要多长时间,你的字进步得肯定会让自己都无法相信。”“你真聪明,瞧你写的笔画多灵动啊”等等,说不准你的这一句表扬,就成为孩子一个阶段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育英小学)

上一篇:《礼器碑》技法讲座 碑帖临摹简述及《礼器碑》... 下一篇:硬笔收法技法讲座(连载.7)